第30章 敗也習慣(5)(2 / 3)

也就是說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要抱著想當然的心態,因此,平時我們就應當注意培養自己在處理問題時“不想當然”的品質。

通常情況下,一定的現象之下會意味著某種事實的出現,但在同一現象下也會有出現其他事實的可能性,但是人們總會產生把各種可能看成一種可能的錯覺。

思維定式是造成想當然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我們認識事物的時候,總會有一定的思維框架跳出來左右我們的思維,其實這些都是以前經驗的沉澱,它們會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參照係。它們在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在我們將固有的思維框架當作認識事物的參照係的同時,它還有可能讓我們陷入想當然的錯誤之中。

我們隻有時刻提醒自己對任何事情都不要輕易地作出判斷和結論,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想當然的錯誤發生的幾率。不要輕易地僅憑一個印象以及三言兩語的交談就做出自己的判斷,因為這樣作出的判斷往往就是想當然的。我們應當時刻提醒自己:“我的判斷依據是否充分?得出的結論是否符合事實?還有沒有新的事實對這個結論加以證明?”

假如是在想當然的情況下進行的推理,並且得出了結論,那麼,我們就應當對該結論保持警惕,同時應當對各種情況反複甄別比較,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分析,盡可能地搜集新的事實來進行檢驗。同時,我們還應該對判斷采取審視的態度,目的是為了能讓自己作出的結論出現差錯的幾率降至最低。

我們一定要冷靜地對待頭腦裏突然冒出來的新想法,當這些想法出現以後一定不要輕易地作出結論,而是應當首先進行一下客觀的評估,“這真是自己的意見嗎”。盡管,做起來似乎有些費勁,但是一旦這種習慣養成之後,無形中你將會受益匪淺。首先,你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就能夠自覺地對自己的想法逐一進行檢討,當你確定這真的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想法去做的,確定了這不是偏見或錯誤的時候,再去處理問題就會有把握了。在確定不帶偏見的情況下,你就要開始多方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並且同時一定要經過自己的頭腦思考清楚,以期能夠作出最準確、最客觀的決定,然後再將各種意見綜合起來,最終作出最後的決定。

“如果這個決定我能早點做出來該多好!”很多人總會發出這樣的感歎。但是,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所以,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吧,最好及早開始。誠然,世上沒有人會保證自己作出的判斷會永遠正確,判斷失誤也是難免的,所以也不要太在意有失誤出現,隻要盡力做到將失誤減少到最低就可以。

憤怒是種壞習慣

作為一個成熟理智的人,在人生的各種緊要關頭是不應該讓怨氣和怒火來左右自己的情感的,否則的話你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那麼怎樣消除憤怒情緒呢?下麵幾種方法我們可以借鑒:

走出憤怒的誤區

當你心中的憤怒之火,無論如何都無法澆滅的時候,你可能會選擇盡快地將自己的憤怒以最小的損害方式發泄出來。但是,你有沒想過試著尋找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來支配自己,用一種更健康的情感來取代那些會令你憤怒的情緒呢?世界不可能按照誰的意誌發展變化,它也不會如你期望的那樣一如既往的美好,於是,你很可能會因此而憤怒、厭煩、生氣甚至失望;但不管怎樣,憤怒——這種對你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壞情緒是一定要消除掉的。

當某人的言行舉止令你出現憤怒的情緒時,你可能會在心裏說,“如果你能按照我的想法來做的話該多好?那樣的話我是絕對不會生氣的,而且會喜歡你。”但是,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沒有人總會像你希望的那樣行事,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你之所以會因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而動怒,是因為你不敢正視現實,這樣一來自己就會陷入一種情感折磨的漩渦中,從而使自己陷入一種惰性。為了根本不可能改變的事實而一味地折磨自己,其實是在自尋煩惱,這是一種很愚蠢的行為。其實,動怒之前你應當首先問問自己:真的有必要嗎?別人是沒有義務非得按照你的想法行事的,如果你能想明白這一點,那麼你就會以一種更為寬容的態度來對待他們了。或許你不喜歡某人的言行,但是切記不要輕易動怒,因為那樣隻會讓你自己陷入更加被動的境地,而且還會陷入讓你更加憤怒的壞情緒的漩渦裏。要麼動怒,要麼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這就是你發泄憤怒這種壞情緒的兩種最果斷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