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回答有些過於片麵,而且並不能讓杜荷滿意,畢竟兩世為人,杜荷懂得東西,比唐僧要多了許多。
於是他緩緩說道:“佛學的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因果定律,便稱之為“緣起”,不知在下所言對也不對。”
杜荷又繼續說道:“想當初,彌蘭陀王悟了什麼?這是佛法的真理:“緣起性空”,“大地山河宇宙萬有”,都是因緣和合的存在,沒有因緣,就沒有一切!世間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也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而生,一切都是因緣而滅,這番話又是對也不對。”
兩人聽見杜荷這番話,有一次的被震撼到了,沒想到對於因緣,杜荷的理解比起他們而來,竟然如此深透。
唐僧激動的道了一聲佛號,而李淳風則是笑了笑,對於杜荷這番見解也是有所頓悟。
誰知杜荷兀自坐在那裏又道了一句詩:“緣起緣滅緣自在,情深情淺不由人,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緣分這種東西,說不清道不明,一切都是自有其規律的。”
唐僧略有所懂的點了點頭,繼而又說道:“子明在紅塵中,竟然有這般感悟,看來修行不一定要在寺裏,隻要有心,處處皆可修行。”
杜荷點了點頭,說道:“大師說的在理,因此,大師日後傳經的時候,可以不用執著於此,也可向普通百姓傳經送寶,方能普度眾生。”
唐僧道了一聲:“阿彌陀佛,貧僧記下了。”
許久未說話的李淳風這才插嘴說道:“子明這番感悟,當真是讓人感慨,也隻有經曆過諸多瑣事,才能有這樣的體會,是嗎?”
杜荷笑了笑說道:“哎,身不由己啊,我和你一樣,都是如此,許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就像別人說我有這樣多的侍妾,可是,他們又怎麼想到,我並不是那種朝三暮四之人,對於每一個夫人,我都是平等對待的,你尊重她,她也就尊重你,在我這裏,真的是講究眾生平等。”
唐僧與李淳風兩人一聽杜荷這番話,隨即哈哈大笑起來。
杜荷忽然想到明日李世民要隆重的接待唐僧,隨即說道:“明日陛下下旨,要隆重的接待大師,在下今日才剛剛給陛下說了大師的事情,陛下也是感慨萬千,認為不能寒了大師一番心血,畢竟大師取的經書,將有萬千人收益,因此還請大師不要責怪在下多嘴。”
唐僧一聽杜荷這句話,當即便歎了一口氣說道:“貧僧當初取經的時候,陛下派人百般阻撓,說取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也認為貧僧取不下真經,因此,貧僧回來後,就不打算將此事告知與陛下,不過,既然駙馬已經說了,那麼明日少不了要接待陛下一行。”
杜荷笑了笑說道:“此事全都在我,不過,請恕在下多言,不知大師一人傳經和許多人傳經有區別嗎?”
唐僧一愣,心裏想到,這不是一句廢話嗎?一人傳經肯定和許多人傳經大有不同,一人傳經肯定辛苦,而且懂的人也有限量,而如果許多人一起傳經的話,那麼受到佛法熏陶的人勢必更多,於是他便搖頭。
杜荷又說道:“既然如此,大師為何不收幾個徒弟,讓他們去傳經呢,人多力量大,靠大師一個人傳經受惠的有多少人,隻要大師收幾個徒弟,那麼將這些徒弟派出去,那麼收惠的就不止是千百人了。”
唐僧轉念一想,覺得杜荷說的有道理,誰知沒等他說話,杜荷忽然想起了高陽公主,背著房遺愛與唐僧的徒弟辯機和尚鑽到一起的事情,心裏忽然有些鬱悶,這個大唐綠帽王的故事,杜荷還是知道的。
無論如何,他不能眼睜睜的看著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兄弟身上,隻是不知道現如今那個叫做辯機的和尚有沒有被唐僧收為徒弟,因此杜荷打算先問一問,再說。
於是他開口說道:“不過大師收徒弟的時候,可千萬記得不要收一個換做辯機的人。”
唐僧一愣,問道:“這是為何。”
杜荷有些尷尬,這樣的事情,也不好對唐僧說,總不能說自己知道以後會發生的事情吧。
杜荷尷尬的說:“在下了解過,這辯機並不適合做一個和尚。”
唐僧有些驚愕的說道:“實不相瞞,在下已經收了兩個徒弟,其中一人就喚作辯機,不知道是不是駙馬爺說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