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報仇雪恨(2 / 2)

陳琳瑚搞了一副擔架把劉家語抬回機關。家語的傷口嚴重感染,流膿不止。軍醫給做了醫治。

後來聽說,當時他們已向朱瑞等領導同誌報告:“看來穀牧不行了……”

由於分局機關還在不斷轉移,決定由敵工部把劉家語安排到敵占區一個“堡壘戶”家裏養傷。

這家隻有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大娘。她把我藏在存放糧食、雜物的小屋裏。專門照顧劉家語的八路軍護理員,白天在山上隱蔽,晚上來給劉家語換藥。在那裏一住,就是半個多月。當時群眾生活困苦,給劉家語吃的最有營養的好東西:就是小米粥。劉家語開始隻能躺著,下不了炕。

後來,能起來了,隻難在晚上到院裏,扶著磨盤活動活動。接著沒過幾天,他就能拄著枴杖走路了。這大概是因為劉家語,當時年輕力壯和意誌的支撐作用吧!

當劉家語能拄著拐杖走路時,就同護理員商量回分局機關。他不讚成,說:“你體力不行,路上難走。”

“還是讓我回隊吧!”家語說道。

劉家語執意要回去,護理員看拗不過我,就通過老鄉找到我們抗日政府的縣長,請求幫助。

於是,縣長說:“好!我派兩個人抬著送他走。”

“謝謝!”

“不客氣!”

走了兩天,回到機關駐地,護理員先看到了幾個炊事員。乍一見麵,他們都愣住了,過了片刻,又熱情地圍攏過來問寒問暖。因為當時機關裏傳說劉家語已經不行了,沒想到又活著回來,大家都驚詫不已,喜出望外。

時過一九四二年元旦,日寇發動的為時兩個月的“大掃蕩”,已經以被殲七千餘人宣告失敗。

但是,我方因大青山局部戰鬥失利,也付出不小的代價。

此時,機關裏籠罩著悲憤的氣氛,許多原來熟悉的麵孔不見了。

另外,接替劉家語指揮三個機關轉移和突圍的戰工會秘書長陳明同誌,在帶隊突破敵人在蒙陽河一帶的包圍圈時,兩腿被敵人機槍子彈打斷,當日寇走近想活捉他時,他用手槍連續擊斃三個-敵人並用最後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陳明同誌是一九二五年入黨,參加過北伐戰爭、中央蘇區的開辟和著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的老革命。由於山東分局和戰工會的機關經常在一起,我們黨政兩套秘書班子的交流很多。陳明同誌在理論方麵和文學藝術方麵都有很好的修養。劉家語對他非常敬重,他的犧牲使劉家語深感悲痛。

劉家語深深認識到:“如果我不負傷,帶領機關人員冒著槍林彈雨從蒙陽河突圍的應該是年輕的我……”

另外,陳明同誌的愛人辛銳同誌是姊妹劇團的負責人(劉家語的愛人牟鋒就是這個劇團的演員,因此他們兩個家庭有雙重的戰友關係),突圍時也遭遇日軍,她與敵人英勇搏鬥,投擲手榴彈炸死數名敵人後也犧牲了。

還有姊妹劇團的指導員、山東省婦聯執行委員甄磊也在大青山犧牲了。一九二六年入黨的老黨員、才華橫溢的山東縱隊宣傳部部長劉子超同誌在與敵人搏鬥中壯烈殉國。在劉家語養傷期間,他曾專門寫信慰問家語,可是劉家語回機關後再也見不到他了。

留田突圍前,劉家語有一批手稿和書籍交警衛排埋在了河邊。待劉家語歸隊後想找迄囊批文件卻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當時負責掩埋文件的戰士已全部犧牲,由此可見大青山戰鬥的殘酷。手稿和書籍的丟失,也是劉家語停止創作的原因之一。

我們的國際友人希伯同誌,在大青山戰鬥中也端起槍向日本法西斯開火,最後獻出了生命,時年四十四歲。

劉家語曾有首詩懷念攀他:“大青山上共死生,捐軀曾有異域人。筆底風雷驚海右,胸中烈火振民心。蒙山常見高高影,沂水時聞嗒嗒聲。戰友英魂今安在,春光一縷便是君。”希伯同誌的遺體最後安葬在臨沂市的華東烈士陵園,其遺孀秋獲同誌在解放後,從民主德國來我國工作,逝世後與希伯同誌合葬。

另外,歌頌希伯同誌豐功偉績,江蘇人民特在連雲港抗日山烈士陵園上為其塑像,讓華夏子孫永遠緬懷這位偉大的外國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