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鼓勵興修水利、鼓勵耕種,鼓勵多生育,兵到之處須遣有政治才能的官員將人口強製遷入蜀漢(這很正常,鄧艾的母親就是被曹操強製遷到北麵的,後來鄧艾為曹魏所用。徐庶的母親被曹操強製遷到許昌,徐庶就沒法為劉備效力了。遷過去以後,再以屯墾、免稅等政策安頓,三五年後就都安定下來了。),蜀漢九十四萬人口,魏國四百四十萬人口,根本沒法打。隻有如此才能兵多糧足。同時查探魏國各處重要糧倉、駐兵所在。
其四,出兵前分封魏國各地劉姓皇室後裔為王,分封各地舊時侯爵後裔為侯,如此,則天下各地劉氏後裔和侯爵後裔都會被逼上絕路,唯有反抗才有一線生機,否則必死無疑,像魏國的謀臣劉燁,正統的皇室後裔,就下聖旨讓其世襲阜陵王。他即使找曹家或司馬家扣頭流血謝罪也免不了君王要除他的心。如此東方會有百十個以上的王侯,他們除非都死,否則就別想安穩一日。本不想反,但也要將其拽下水,拽的越多越好。若能將魏國攪亂,則大事可成。
其五,訓練善施毒及善暗殺的殺手數十人,必須殺了司馬昭,司馬昭是曹魏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此人一旦倒下,則魏國核心已經倒了一半。
其六,派口舌伶俐的人攜重金赴魏國收買會阿諛奉承之官員,扶持其上位,讓其與邊關能征慣戰之將形成對立,能征善戰的將領給朝廷的書信,能耽擱的就想法拖延,能修改的想辦法修改,造就其傲慢謀反的證據,一旦脫離崗位,立即設法除掉。
其七,用兵滅人國家,毀人宗廟,兵不可超過五萬,三萬最宜。吳起、孫武用兵麵對敵國十萬以上之眾,堅城壁壘,向來不超過五萬。兵貴精而不貴眾,將在謀而不在勇。如此國家負擔也小。
其八,曹魏在雍州設防多年,不可爭鋒。可領精兵順漢水,出上庸順流而下,襲樊城,向東占棗陽(不是北上威脅許昌)、向東取義陽、向北攻汝南,向東假逼壽春(不是北上威脅許昌),向西實奪宛城。步步皆在曹魏算計之外,如入無人之境,如孫武領三萬精兵避開楚國二十萬大軍直搗楚國都城郢都。此戰可以做到橫向突破魏軍與吳軍對峙的防線,並將所占領的魏國領地全部送給吳國,隻留宛城、樊城留兵駐守。收集糧草於宛城,屯兵二萬,樊城留八千兵駐守,準備堅守(防止吳國偷襲)。將戰線直接擺在宛城(蜀漢)、汝南(吳國)一線。中原則無險可守,壽春到時候隻成東南一觸角,根本保不了兗州的安全。
其九,若魏軍冒險從岐山或者褒、斜二穀入蜀,隻需數千兵馬把守各處關隘,堅壁不出,魏軍自然寸步不前。從漢中運送糧草可順水經上庸送至樊城,快捷便利。樊城八千兵可輕鬆抵擋十萬大軍圍攻數月,宛城二萬兵卒糧草充裕足矣抵擋二十萬大軍圍攻數年。若魏軍敢攻或者吳國背盟,則堅守就是。吳、魏隻要一方大軍懈怠,則另一方必定出全力攻打懈怠的一方。若吳國想要中原,大可放手給吳國。吳魏對峙於黃河一線,則雍涼二州無補給,蜀漢可輕易取了雍涼,謹守關門,休養生息,嘉獎耕戰。若魏國敢不放手中原,則在漢中蓄養馬匹、訓練騎士,運到宛城,派驍將時常領少量騎兵侵擾兗州,如風馳電掣,令其不得安生。
其十,廣設講武堂,將百姓的智慧都充分發揮在對敵作戰謀劃上,培養出一大批前赴後繼的傑出軍事人才。蜀中向來不乏俊傑,川地的人腦筋一向都很活泛,徹底擺脫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尷尬局麵。運氣好的話挖掘出一名孫吳奇才,那天下就盡在掌中;再差點培養出三位可與薑維比肩的人即可攻破雍涼二州,類似與每屆的武狀元(兵法戰陣為主);實在不行的話去四川仁壽縣找個像虞允文這樣的書生,也足矣抵擋魏國百萬雄師。蜀地之人思維敏捷,鬼點子還多,正好是兵行詭道,兵以詐立的先天條件。後世的朱德、劉伯承、聶榮臻、鄧小平、羅瑞卿、張愛萍都是蜀地的,基本都可以獨當一麵。其中聶榮臻的戰略眼光可是非常長遠的,從其建議中國可以先少量研究一點原子彈和導彈(自己擔任總負責人)就可看出。培養選拔出一批優秀的軍事人才,再經過軍隊鍛煉,日後便都是國之棟梁,可保漢室奮鬥百年以上。
如此,不出三年兗州將為吳國所有,不出五年蜀漢可奪得關內,十年之內,吳國將有黃河以南潼關以東所有領地,蜀國將有蜀地、漢中、關中,魏國有黃河以北所有領地。吳國將成實力最強者,蜀漢將與魏國相當。
蜀漢山多關險,遣兵謹守關口,吳國必定不會先圖,必定北上與魏國爭鋒。蜀漢便擁有了更多的時間修養生息,韜光養晦。以後,關內與關東全麵戰鬥時,可先采取守勢,待東方懈怠再出兵進攻,迅雷不及掩耳,長驅而入,橫掃中原,一戰可定。此秦滅六國、李世民破竇建德之策。貿然出兵必定失敗,如哥舒翰被迫出戰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