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賢君賢臣賢百姓 奉朝奉公奉天下(2 / 2)

兄弟兩談笑風生,不一會兒嫂子就做好了六七個菜,五個人吃了頓溫馨的飯.天色已晚,王越留法正留宿,法正也不推辭.是夜兄弟二人抵足而眠,次日,孝直拜辭兄長,臨走時謂兄長道:"不久我主會來拜訪你,請王崖出山.若非我主親自前來,兄長便不要答應."王越道:"賢弟啊,崖兒才十二三歲,很多事都不懂,恐他誤事啊."法正笑道:"崖兒雖隻有十二三歲,武藝卻得兄長與趙雲真傳,稍加磨練,便是一員良將.再加上兵法的修習,更是如虎添翼.他現在缺的就是實際的鍛煉,讓它自己去滾打一陣吧.弟的判斷不會錯的."王越略微默然歎息.法正轉而叫來比自己矮一個頭的王崖,摸這他的頭道:"崖兒,叔父這次要叫你早些出去打拚了,你凡事要多學多問.我家主公仁義之人,你以後要謹慎奉公,成為國之棟梁,光耀門楣是遲早的事."王崖似懂非懂地憨 笑.

雪蓋原野,勁風舞動,王越一家目送法正和小鍾麗遠去,在雪地上踩出大小各兩行腳印.

孝直不太管政務,即使派給他政務,他也都分給別人了,自己上上朝,議議事,給太子授授課,別的啥也不幹.和左丞相諸葛亮完全相反,故當朝眾官贈他一個雅號"負手丞相",指他整日手背在背後,什麼事也不做.孝直聽到後也不生氣,笑道:"我本來就沒做啥事嘛!"

當時長安人崇尚佛學,勸人向善,漢主劉備甚為喜愛,還特意請一個叫慧光的高僧多次為其講經論佛,並準備大建佛殿.孔明勸了數次,漢主都惋言謝過.法正上書說自己感受到了佛光普照,要皈依佛門出家為僧.他到光華寺請住持為他剔度.劉備大驚,讓人將其拽將回來.法正奏道:"陛下尚佛,臣應陛下感召,誠心向佛,為何要阻攔臣?"

劉備知曉自己理虧,不該過分信佛.於是下詔,不許有任何佛教人物出如宮內,府庫不得為佛事出資.法正上奏劉備道:"佛起於天竺,勸人忍受苦難,本是好事.然有眾多佛教弟子以建設佛殿為功德,以塑立佛像為善業,建起殿塔廣宇,修起銅像金身,香客如雲,施主若霧,養起僧眾萬千,響起梵音鍾罄.致使勞民傷財,民不潦生,此等景象非佛祖所樂見也.佛在心而不在形,在於內而不在表.望陛下有菩提心,明了蒼生之苦.如此,足可為人間活佛.法正拜稟."

先前長安城經曆過數十年的戰亂,很多城牆都是魏國修複的,宮室殿宇早不複有漢朝的威儀了.諸葛亮主持修複和修建宮殿屋舍,修建的十分龐大壯觀.一日法正路過,見新修的宮室甚偉,想來定然耗資彌巨,心中微微擔憂.法正給孔明寫信道:"如今三分天下,疆場之上耗費龐大,且民力還未養足,恐不宜大興土木."諸葛亮回信道:"君知其一,未知其二.陛下還都長安已有五載,天下仁人誌士,心懷大漢者望風而至.有大殿廣宇虛席而待,誌士鹹集,興複大漢可計日而待也.如今造就雄偉殿堂,一經定格,可避免後世子孫重複建造.君且勿憂."

話說曹彰聽從蔣濟建議領兵與宛城外,修建兩座角樓,角樓高三丈有餘,戰時可與宛城互為犄角,防治荊州兵馬北進,也可防止關中兵馬東出武關。孝直接到密保,憂慮思索著:“這蔣濟有卓識遠見,修剪兩座角樓於宛城外圍,對我軍他日東征實為不利。該當如何呢?”法正仔細思索其中關係厲害,思得一條反間計,可以借刀殺人。於是法正深夜寫信上奏漢主,稟奏具體計劃,說如次如此,則曹障定然上當,到時候他的人頭能不能保住,就是大問題了。

有詩歎曰:初生牛犢兒曹彰,不懼威猛關雲長。

能躲明槍難防箭,勇武難敵智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