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賢君賢臣賢百姓 奉朝奉公奉天下(1 / 2)

話說一日,漢主劉備召見群臣,商議荊州守備之事。群臣紛紛議論,皆言荊州無上將,恐有不妥。

孔明羽扇揮揮,微笑看著法正。法正會意上前奏道:“奏陛下,荊州地處吳魏之間,隻可穩守作為轉戰根基,其間兵馬不可輕動。如今魏國有良將謀臣,吳國有帥才勇士,且皆有英主執掌,以穩固根基為後盾,不易攻取。若要強行征伐,恐徒有空耗我方國力,於我方不利。陛下乃一代賢主,隻宜內修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建德與海內,納士與四方。然後國力強盛,人心聚齊,遣上將謀臣,領精兵數萬,數路並發,東定中原,北平幽燕,最後泛舟江湖,天下克定矣。”

又道,若是能以最小的傷亡,最小的代價結束戰爭,比曠日持久的消耗戰要好的多.荊州有李嚴駐守,又有良將數員,再加上上庸的馬忠有精兵五萬,在永安有良將陽群領川兵七萬鎮守,馬忠陽群皆忠義謹慎之輩,可以委任。曹魏雖然在關東有重兵鎮守,有孔明率領三軍足以抵擋。陛下隻需靜養身心,韜光養晦,以享永年。臣非不義之人,亦非貪利小人,臣若不能助陛下一統江山,臣死難瞑目。請陛下允許臣前往成都發工業,五年之後,定然能夠富國利民,打垮逆賊亂臣,還陛下一個郎朗乾坤。若陛下不允,臣就在這裏長跪不起。”說罷,法正便跪地流泣。孔明奏漢主道:"陛下,孝直忠心可鑒,且誌慮純良.請陛下準其所奏吧."漢主一時動容,忙走下龍椅,扶起法正道:“孝直為朕竭盡全力,朕怎能不知。朕答應便是,答應便是。”

是日山明水淨,孝直在院中觀魚,忽報左丞相諸葛亮求見.法正忙請其如內,茶水伺候.孔明羽扇輕搖道:"孝直,你此去數載,院內景象恐有荒廢.亮為你看管院落可好?"法正如何不知其真意,大笑不已.法正笑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孔明詫異.法正解釋道:"我聽說從前有個名士,年老的時候在山中修建了一個亭子,取名醉翁亭.每日他飲酒自愉自樂.說他的本意不在於美酒,而是在於山水之間的美妙景色."孔明笑道:"孝直莫要欺我,若有此等名士,亮安能不知?"二人會意而笑.二人都是頂尖的謀士,自然已經心領神會了.孝直又道:"孔明想要我書房中的東西,我全數贈送就是.隻是你要找個書吏幫我抄個副本就可以了.我書房中那些書是我這些年所寫的.有力學,電學,聲學,光學,熱學,流體學,化工學,機械傳動,機械工藝,市場管 理,建築學,本草經,富民術,共十三類,前九類基本完成.後四類剛剛開始."孔明笑道:"孝直如此慷慨,亮照單全收了."

法正留孔明吃飯,要讓孔明嚐嚐自己的手藝.孝直下廚,炒的是紅燒肉,悶的是扁豆角,蒸的是大豬踢,燉的是肥公雞.油炸新鮮的渭水魚,涼拌鮮嫩的綠豆芽,烹飪香脆的小青菜,煲定味美的蘑菇湯.孔明估計第一次吃到如此可口的飯菜,一向凡事淡定的諸葛亮都有點,都有點把持不住了.最後一個個是吃飽喝好,脹的個肚兒圓.天色漸晚,孔明辭了法正,回府歇息不題.

按常規,每月逢十,即初十,二十,三十,這三天時間便是法正教授劉禪學業的時候.劉禪體態有些胖,有些懶惰,但一點都不笨,腦袋發育很正常.法正這天帶劉禪去城外的農田授課,這是法正的特色,法正不習慣隻在華堂上訟辭藻.

賣田的田埂上,兩個農夫裝飾的人正在看小麥.是的,是法正正在給劉禪講述小麥的耕種時節,和小麥種植的要領,若是誤了農時,若是遇上災荒,則會有何種後果.中午,法正領著劉禪隨機叩開一家百姓的門,請求一頓午飯,順便問問農家的收成和租賦情況.法正對劉禪道:"太子殿下今日有何感想."劉禪道:"回師傅,我知曉了百姓的不易了."孝直道:"儒子可教也."更多的讓他自己體會吧,隻有心懷蒼生,才能成為一個愛民的皇帝.

法正這次給了劉禪三本書:管子,孫子兵法曹注十三篇,三十六計.教他三年精通即可.精通管子則治國無憂,通曉兵法則方略有度,明了三十六計則肅明朝堂有方.一個皇帝若能做到這三點,定可成一代明君.

法正的踏葉追風輕功練就以後就很少習武了,忽然北風乍起,天上竟下起飛飛揚揚的大雪.春季下雪是返春,這下要花落多少啊,看樣子這年果木的收獲算是泡湯了.孝直領著小鍾麗往王越家去了.兄弟相見分外親熱,王崖已經長高不少.法正屋裏與哥嫂說話,王崖則和小鍾麗一起出去玩了.這兩個小家夥,人小鬼大.惹得法正和王越一陣好笑.是啊,有點青梅竹馬的意思.長大了很可能做夫妻,想必也會很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