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若蜀國與吳國不動手,兩國聯手與魏國打,可能是蜀國或者是魏國或者是吳國奪取天下。蜀國和吳國不動手,則都與魏國動手,魏國是大BOSS,共同攻擊大BOSS,魏國就會很受傷,很難受,任意一麵應對不善,就會失去先前巨大的優勢,成為與其他兩方勢均力敵的選手,如此,三方就會重新權衡最強勁的力量,合力幹最強的,如此一直循環下去,直到一方出現很厲害的角色改變這種局勢,或者一方出現很垃圾的選手被遊戲淘汰。因此,三方,都有可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第三:魏國與蜀國動手,吳國觀看,則魏國最終勝利。魏國與蜀國動手,蜀國進攻雖猛,可是有固定的周期,就像砍出去一刀需要收回來一樣。蜀國的進攻時有節奏的,蜀國在漢中方向的防守在前期和中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荊州的防守很薄弱,關羽的數路兵馬被徐晃擊破就證明荊州蜀將不善防守。魏國的防守實力雄厚,眾多大將都是擅長防守型的,而且是持久性的堅強防守。一旦蜀國進攻的節奏處於休整期,魏國就可以乘機進攻打亂蜀國的進攻部署,反守為攻。蜀國進攻無力,魏國占優勢,魏國依靠強大的後方支撐,拖垮蜀國,最後壓製吳國。魏國最終占領鼇頭的機會更大。
第四:若魏國與吳國動手,蜀國觀看,魏國或者蜀國最終一統天下。首先申明,蜀國觀看,不符合蜀國的風格和追求,這種情況的概率較小。吳國被壓製,但是吳國的防守卻是很厲害的,魏國討不到半點便宜。如此魏國空耗國力,精兵與吳軍對壘,於是中部和西部露出軟肋,之後蜀國的進攻很厲害,導致兩路都很艱難,任意一路被破,魏國都將失去先前巨大的優勢,轉而放棄進攻東吳,轉為防守,東吳先前受壓,魏國痛失優勢,蜀國雄起。之後蜀國與魏國將決勝中原,中原大部和黃河以北,為勝者占有,勝者與東吳爭鋒,東吳無進取中原之雄心,等於東吳自己就放棄了角逐權。所以是蜀國或者魏國勝出。當然,這種情況一開始就申明,概率很小。
是日,孝直視軍,同時向軍士們提及增長糧餉,得到了軍士們普遍的歡迎。荊州軍士在數年前,戰亂紛飛,隻要能吃飯,不餓死就可以。如今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經濟大好,相應的追求也提升,希望享受更多的錢糧薪資。孝直心裏已經有了一套基本的思路,便是依靠軍士屯田的收入,補貼軍士。如此,軍士分為三人一小組,每人分得固定屯田量大約為二畝,種子前三年由軍營支付,以後全部自己負責。軍營中有耕牛,分給有顯著戰功,或者因公負傷的軍士,其餘人在農忙之時就可以雇傭耕牛。在軍隊的屯田製度上進一步改進,改進成為小型的市場經濟。
為了完善體係,軍隊服役為輪番休假製,在軍中始終有五成的守備。一旦號角吹起,狼煙點著,所有的軍士立即停下手中的事物,回大營聽令。一旦有軍士的田畝有連續兩季荒蕪,則軍隊沒收土地,將土地分給其他新入軍軍士。
長江之上,孫權的水軍漸漸退走一部,隻留下了平常的巡守。孝直在江畔看著江上的舟楫,風拂青衫,發須輕揚,浩蕩長江,滾滾東流,楚天遼闊,宇內浩渺。幾朵雲兒飄蕩在天幕上,孝直抬頭歎道:“是非恩怨何時休,人間幾時得太平!”
一旁的馬良與三五軍士亦靜寂無聲,陷入了沉思。但當身前事,何計後人評,;曆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