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客思故鄉土(2 / 2)

香格裏拉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心靈的港灣,靈魂的歸宿。也許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這就是家了,家是溫馨,溫暖,慈善,慈愛,寬容,包涵等很暖色的詞調才能形容的。故,有人說,狗不厭家貧,兒不嫌母醜。

三月陽春,氣象美甚,冉冉物華,朗朗乾坤。漢主依照諸葛亮建議遣法正領兵十萬,關羽輔之,兵出潼關,直扣函穀關。當漢主於書房內請來孝直雲長商議時,雲長欣然領命,漢主高興點頭讚許笑道:“二弟為何這次如此爽快?”。將相和氣,漢主所願也。雲長答道:“大哥,先前你遣孝直領兵攻取長安,而遣我輔佐之,我確實有怨言,可是大哥之命,我不敢不從,唯有粉身碎骨而已。如今孝直以德服人,羽心甘願為副將,任憑差遣。先前我給大哥寫的書信,以及大哥的回信,此番都可以讓孝直見個清楚明白。”孝直笑道:“雲長雅量,勝我十倍。”

漢主教人取出書信,拆開觀之,書曰:“大哥以孺子為將,以臣弟為輔。弟大好丈夫,恥與書生為伍。”孝直看後大笑不已,這些早在孝直的意料之中,剛指揮大軍在北原作戰的時候,關羽就有傲慢之色,那個時候孝直就已經猜到。關羽取來書簡,正是此封書函的回信,信中道:“二弟可曾記得我們兄弟三人桃園結義之慷慨?可曾記得之後奔波流竄之狽態?可曾記得赤壁周郎之風采?論勇武,天下莫敢爭先,況且我們兄弟同心。然,爭天下者,更須良,平之謀,蕭,曹之治。盼弟熟思之。”君臣釋懷,攜手感慨萬千,不禁潸然淚下。

臨別時孝直拜道:“臣以微渺之身,庸潰之能,幸得陛下深信,屢屢委以大任,臣銘感五內,常恐托付不效,損失陛下威名。今雲長能體察臣心,臣請陛下以雲長為將,臣輔之,臣定然傾盡所有,助陛下完成大業。”雲長忙拜倒:“孝直,這是為何,羽九尺男兒,無絲毫虛言,羽絕不為將。若再行逼羽,羽即刻自裁。”說畢拔劍而出。漢主及孝直大驚攔阻。漢主道:“雲長為何如此?”雲長道:“大哥,請你以孝直為將,羽輔之。”漢主忙道:“好,你快放下劍,今後,孝直為將,雲長輔之,不得有異議。 ”孝直拜謝漢主,雲長亦謝過漢主與孝直。

漢主遣孝直為將,雲長輔之,領兵十萬,出擊魏國。孝直領諸將拜別了漢主,旗幟招展,過灞橋,經華陰,旖旎前行,抵達潼關。其中馬超,張飛,趙雲,魏延,等將隨行聽命。途中,孝直遣趙雲領兵五千為先鋒,出潼關,於函穀關下紮下營寨,遣李恢,吳班領兵三千運送糧米現行與函穀關下營寨伺候大軍。趙雲領兵五千快速消失於東方的地平線上。

孝直自領大軍抵達潼關,斥候來報,函穀關守備正常,然旗幟卻有變換,孝直登山觀望,見山間旗幟錯落有序,奇正相應,歎道:“軍馬雖然未變,然主將已換矣,軍中主將布置兵馬的位置看來定是兵法大家,恐是司馬懿之手法。”雲長道:“何以見得?”孝直道:“你看這山勢兩麵峻嶺,中間為溝塹。這旗幟依山而上,為左右翼,取水於溝塹,運量自背麵糧無憂,水卻看似可斷。然中間溝塹初雖無旗幟,其上遊水源定是重兵盤踞,以為中軍。如此兩翼水源皆可保證。若稍懂兵者,定然舉大軍直取溝塹水源,再以火燒山,如此以為便可破此阻礙。然若大軍突入,火稍起勢。魏軍定然從兩翼繞開,假作敗走,卻斷卻我大軍歸路。我大軍突入溝塹,遇到魏軍中軍,以勞擊遺,前不能突破,後有魏軍斷卻歸途,縱有大羅神仙,亦無法求生。”雲長道:“若集中大軍,攻其一翼,如何?”孝直搖頭道:“起山上防禦工事牢固,炮石羽箭充足,若攻其一翼,我軍定然損失過半,再無能力與其他兩翼再戰,其他兩翼再來,我軍定然慘敗退軍。”雲長歎道:“司馬懿能布置此等防禦陣勢,卻龜縮營寨中,真是可恨。”孝直笑道:“司馬懿,以守代攻,不求建功,但求自保。若我軍強攻每處關隘,我軍就算用百萬大軍,五十年時間也未必能打破許昌鄴城,此舉看似笨拙,實乃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