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不說,請允許介紹一下這幾個景點,這些地方或許聽說過,可是這裏有最恰當的講解。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後,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於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後裔拓跋育曾擴建,並於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敕建並改名“法門寺”。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原塔俗名“聖塚”,後改建成四級木塔。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築極為壯觀。
宋代法門寺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闊氣勢,被恢複到最大規模,當時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書“皇帝佛國”四字於山門之上。金元之際,法門寺仍是關中名刹,“藏經碑”中有寺僧抄寫大藏經5000卷之記載。金人也刻“詩碑”盛讚其寺塔:“三級風簷壓魯地,九盤輪相壯秦川”。明清以後,法門寺逐漸衰落。明隆慶三年(1569)曆經數百年曆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明神宗萬曆七年(1579)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修塔,曆時30年建成八棱十三級磚塔,高四十七米,極為壯觀。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在愛國誌士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來最大規模的維修。文革期間,紅衛兵欲挖地開塔,良卿法師點火,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塔下珍寶。
1981年8月24日,寶塔半邊倒塌。1986年政府決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寶塔。適逢四月初八佛誕日,“從地湧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並”,在沉寂了1113年之後,2499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地宮內出土的稀世珍寶,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方麵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炎帝故裏,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5000年前的上古時期,以炎帝神農為首領的薑姓部落就生活在這裏。炎帝陵,位於寶雞市渭濱區神龍鎮境內的常羊山之上,為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主要的場所。如果按照“八世炎帝”的說法,第一世和第二世炎帝都生與此,葬與此,第八世炎帝葬與湖南酃縣,後改名為炎陵縣。估計薑尚,薑維都可能是炎帝部落的後代。
釣魚台在蟠潘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曆史久遠,釣魚台因西周名士薑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幹遇文王而聞名於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廟。”並植柏四株,至今猶存。
太白山橫臥在眉縣、太白、西安周至3縣境內。因山頂終年積雪,銀光四射,故稱太白。從北坡到南坡,可概括為八景:紅河丹崖、斜峪雄關、古楓幽境、桃川曲流、鬥母奇峰、平安雲海、太白明珠、拔仙絕頂。花崗片麻岩傲然挺立,千姿百態,堪稱奇絕。大爺海、二爺海、三爺海及玉皇池、明星池等,池水清澈可鑒毫發,是我國較高的高山湖泊。池麵常被雲霧籠罩,霧開則微風波動,霞光異彩,別有一種不可言狀的景象。
關山草原享有“小天山”之美譽。這裏的地貌與中歐阿爾卑斯山相似,幽澗水澤兼具,草原森林相間,地勢廣闊,水肥草美,牧馬成群,景色秀麗,是一個有著獨特自然風景和悠久曆史文化的地方。群山競秀,溪壑密布,林木參天,草場綿延不絕。森林沿圓潤柔和的山體從上到下呈放射狀分布,與廣闊肥腴的草原相間,形成了獨特的地理形態。組成牧場的山巒重重疊疊,蜿蜒起伏,和舒緩寬闊的山穀坡地密切銜接,延綿不斷。幽澗水澤穿行於腹地,或囤積成片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草坡上,或森林間,使得牧場地麵表層常年濕潤無比。春秋季節,遊人絡繹不絕的蜂擁而至,踩在青翠碧綠的草麵上,常會為被地表的柔軟和從鞋子周圍緩緩溢出的水感到驚訝。由於受垂直地帶性地理條件的影響,終年氣溫較低,春秋相連,冬長無夏,素有“關山六月猶凝霜”的寫照。地貌酷似中歐的阿爾卑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