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孫曹接聯盟 癡漢入南疆(1 / 2)

吳王以其子孫登為太子,妙選師友,以南郡太守諸葛瑾之子恪、綏遠將軍張昭之子休、大理吳郡顧雍之子譚、偏將軍廬江陳武之子表皆為中庶子,入講詩書,出從騎射,謂之四友。登接待僚屬,略用布衣之禮。

董昭勸曹丕再與孫權和好,挾製劉備。東吳新敗,無進取之力,與其和好還可安慰其心,挾製劉備,不能坐看劉備做大。劉備已刻三秦,聲威大震,乃曹魏心腹大患。司馬懿賈詡皆以為合適,曹丕便遣華歆出使東吳。

孫權以刀斧手伺候華歆,自己手中提著古塹刀,華歆全然不懼,神態自若。孫權問道:“曹魏乃東吳死敵,休要做說客。”華歆笑道:“人言東吳孫仲謀,人中俊傑,今日一見,乃以凡夫耳。”孫權不悅道:“孤何為凡夫,若言不對,便請試刀。”華歆笑道:“吳王可曾記得劉備苟延殘喘,求救與吳王的時候,那時候劉備山窮水盡,在吳王的幫助下劉備才得以渡過難關。劉備向來以仁義標榜,如今他已經擁有蜀中漢中三秦大地半壁江山,為何荊州還一直不歸還東吳?這就是劉備的仁義?吳王不要回本屬於自己的領地,卻帶著兵甲十萬,直扣許昌。自己的領地不去索要,卻要領兵與別人爭奪另外的土地,是許昌的土地比荊州肥沃嗎?是許昌的地形比荊州更善於用兵嗎?恐怕都不是吧。吳王放棄本屬於自己的土地,卻以數萬將士廝殺奪取魏國的領地,小臣實在不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吳王與我主廝殺的難解難分,各自損傷,受益的隻有劉備,劉備勢力強大就永遠不會歸還荊州了。若小臣所言不對,便請吳王動手。”孫權呻吟良久道:“並非孤不知,奈何劉備先前讓關羽鎮守荊州,如今又以諸葛亮守荊州,法正還書信威脅孤,孤不得已,隻得忍氣吞聲。”華歆道:“蜀漢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縱然劉備是大羅神仙,也不可如此欺壓人,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吳王還需早做準備,若不然,劉備領軍順流而下之時,子孫為其所擄,到那時恐後悔晚矣。”

孫權道:“孤該當如何?還請尊使教我。”華歆道:“吳王如今隻有與魏國結為盟友,聯合抗擊蜀漢,方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否則,蜀漢崛起,魏國抵擋不住,東吳也難以幸免。”孫權說是請允許他思考一陣,華歆欣然告辭。

孫權招來陸遜呂蒙張昭等人商議對策。張昭以為此時不可與劉備斷絕同盟關係,不可失信於人。呂蒙則以為此時乘同盟時機,奮力取下荊州。陸遜認為此時要與魏國約和共同攻打荊州,魏國從路上出兵,東吳約好從水路出兵,若是魏國勝或者荊州精銳被魏軍吸引住,則東吳方可輕鬆取下荊州,否則,東吳不應該充當急先鋒,自損實力。王晨也以為陸遜計謀甚好,孫權於是遵從陸遜之言。

曹丕欲封吳王子登為萬戶侯,吳王以登年幼,上書辭不受;複遣西曹掾吳郡沈珩入謝,並獻方物。曹丕問道:“吳嫌魏東向乎?”珩曰:“不嫌。”問道:“為什麼呢?”答道:“信恃舊盟,言歸於好,是以不嫌;若魏渝盟,自有豫備。”又問:“聞太子當來,寧然乎?”珩曰:“臣在東朝,朝不坐,宴不與,若此之議,無所聞也。”曹丕善之。

吳王於武昌臨釣台飲酒,大醉,使人以水灑群臣曰:“今日酣飲,惟醉墮台中,乃當止耳!”張昭正色不言,出外,車中坐。王遣人呼昭還入,謂曰:“為共作樂耳,公何為怒乎?”昭對曰:“昔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當時亦以為榮,不以為惡也。”王默然慚,遂罷酒。吳王與群臣飲,自起行酒,虞翻伏地,陽醉不持;吳王去,翻起坐。吳王大怒,手劍欲擊之,侍坐者莫不惶遽。惟大司農劉基起抱王,諫道:“大王以三爵之後,手殺善士,雖翻有罪,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賢蓄眾,故海內望風;今一朝棄之,可乎!”王道:“曹孟德尚殺孔文舉,孤於虞翻何有哉!”劉基答道:“孟德輕害士人,天下非之。大王躬行德義,欲與堯、舜比隆,何得自喻於彼乎?”翻由是得免。吳王因敕左右:“自今酒後言殺,皆不得殺。”劉基,劉繇之子。

華歆回複曹丕,說孫權約和要魏國從路上,吳軍從水路共同進取荊州。曹丕聞言,笑道:“孤早就料到,孫權如此回複。令孤與蜀漢相爭,孫權卻坐收漁利。”荊州防守嚴密,前翻魏國數次攻擊荊州皆損兵折將,無功而返,遂不言輕易對荊州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