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小說家莫泊桑,曾受人批評為:“這個作家的愚蠢,在他眼睛上表露無遺。那雙眼珠,有一半陷入上眼皮,如在看天,又像狗在小便。他注視你時,你會為了那愚蠢與無知,打他一百萬記耳光仍覺吃虧。”
就算西方文學的大宗師莎士比亞,也有陰溝翻船的時候。以日記文學聞名的法國作家雷納爾,也曾在日記中說:“第一,我未必了解莎士比亞;第二,我未必喜歡莎士比亞;第三,莎士比亞總是令我厭煩。”1906年,他又在日記中說:“隻有討厭完美的老人,才會喜歡莎士比亞。”
這位雷納爾先生愛說俏皮話,他在1906年的日記中說:“你問我對尼采有何看法?我認為他的名字裏贅字太多。”連名字都有毛病,文章如何自不待言。
英國作家王爾德,也以似通不通的修辭技巧,批評蕭伯納說:“他沒有敵人,但是他的朋友都深深地恨他。”
思想家盧梭54歲那年,即1766年,被人諷刺為:“盧梭有一點像哲學家,正如猴子有點像人類。”
戴維·克羅克特有一句很簡單的座右銘:“確定你是對的,然後勇往直前。”
每一個人,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英雄人物,總有遭人批評的時刻。事實上,越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評就越多。隻有那些什麼都不做的人,才能免除別人的批評。真正的勇氣就是秉持自己的信念,不管別人怎麼說。
許多相當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是他比你“會”做,更重要的是他比你“敢”做。
1956年,58歲的哈默購買了西方石油公司,開始大做石油生意。石油是最能賺大錢的行業,也正因為最能賺錢,所以競爭尤為激烈。初涉石油領域的哈默要建立起自己的石油王國,無疑麵臨著極大的競爭風險。
首先碰到的是油源問題。1960年石油產量占美國總產量38%的得克薩斯州,已被幾家大石油公司壟斷,哈默無法插手;沙特阿拉伯是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難以染指;如何解決油源問題呢?1960年,當花費了1000萬美元勘探基金而毫無結果時,哈默再一次冒險地接受了一位青年地質學家的建議:舊金山以東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棄的地區,可能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並建議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把它租下來。哈默又千方百計從各方麵籌集了一大筆錢,投入了這一冒險的投資。當鑽到860英尺深時,終於鑽出了加利福尼亞州的第二大天然氣田,估計價值在2億美元以上。
哈默成功的事實告訴我們:風險和利潤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巨大的風險能帶來巨大的效益。
與其不嚐試而失敗,不如嚐試了再失敗,不戰而敗如同運動員的競賽時棄權,是一種極端怯懦的行為。作為一個成功的經營者,就必須具備堅強的毅力,以及“拚著失敗也要試試看”的勇氣和膽略。當然,冒風險也並非鋌而走險,敢冒風險的勇氣和膽略是建立在對客觀現實的科學分析基礎之上的。順應客觀規律,加上主觀努力,力爭從風險中獲得效益,是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應當膽識結合。
如果你麵對風險時信心不足的話,不必擔心,不妨大膽些,及時邁出決定性的第一步。記住,在你已經冒了第一個很大的險以後,再去麵對風險就容易得多了。下麵這個例子恰好說明這個道理。
黛比出生在一個有很多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從小她就非常渴望得到父母親的讚揚和鼓勵,但是由於孩子多,她的父母根本就顧不上她。這種經曆使得她長大成人後依然缺少自信心。她後來嫁給一個非常成功的高級管理人員,但美滿的婚姻並沒有能改變她缺乏自信的心態。當她與朋友出去參加社交活動時總是顯得很笨拙,惟一使她感到自信的地方和時間是在廚房裏烤製麵包的時候。她非常渴望成功,但是鼓起勇氣從家務中走出去,做出決定去承擔具有失敗風險的羞辱,對她來說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終於認識到自己要麼停止成功的夢想,要麼就鼓起勇氣去冒一次險。
黛比這樣講述自己的經曆:
我決定進入烹飪行業。我對我的媽媽爸爸以及我的丈夫說:“我準備去開一家食品店,因為你們總是告訴我說我的烹飪手藝有多麼了不起。”
“噢,黛比,”他們一起呻吟道,“這是一個多麼荒唐的主意。你肯定要失敗的。這事太難了。快別胡思亂想了。”
你知道,他們一直這樣勸阻我,說實話,我幾乎相信他們說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不願意再倒退回去,再像以往那樣猶猶豫豫地說“如果真的出現……”
她下決心要開一家食品店。她丈夫始終反對,但最後還是給了她開食品店的資金。食品店開張的那一天,竟然沒有一個顧客光臨。黛比幾乎被冷酷的現實擊垮了。她冒了一次險,並且使自己身陷其中。看起來她是必敗無疑了。她甚至相信她的丈夫是對的,冒這麼大的險是一個錯誤。但是人就是這樣,在你已經冒了第一個很大的險以後,再去麵對風險就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