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隊受到良好係統實戰訓練後女孩充滿信心,她很快便脫穎而出。她就是獲得20世紀世界最佳女子足球運動員稱號的我國球星孫雯。
後來,孫雯講述這段往事時,感慨地說:“一個人在人生低穀中徘徊,感覺自己支持不下去的時候,其實就是黎明的前夜,隻要你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前麵肯定是一道亮麗的彩虹。”
“下一次就是你”,不僅給了人希望,還隱含了我們在某些方麵還有缺陷,仍需努力付出,隻要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時刻準備著,在逆境中絕不放棄,再堅持一下,那麼,下一次見到彩虹的可能就是你。
那些具有非凡毅力、頑強意誌的人,經過自己不屈不撓的執著追求,終會換來成功的喜悅,也會贏得世人的崇敬。亨利·必克斯特恩出生在威斯特麥蘭郡的克拜倫德爾地區,他父親是一個外科醫生。他本人也準備繼承父業。在愛丁堡求學期間,他就以堅韌刻苦而出了名,他對醫學研究專心致誌,從不動搖。回到克倫拜德爾地區之後,他積極從事實踐活動,但日久天長,他漸漸對這門職業失去了興趣,對這個偏僻小鎮的閉塞與落後也日益不滿。
他是那麼的渴望進一步提高自己,這時他已對生理學發生了興趣,並有了自己的思考。他父親完全讚成必克斯特恩本人的願望,於是把他送到了劍橋大學,以使他在這個世界聞名的大學進一步深造。
但過分地用功嚴重地損害了他的身體。為了恢複健康,作為一個醫生,他接受了一項職務——即去洛德奧克斯福德當一位旅行醫生。在此期間,他掌握了意大利語,並對意大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醫學的興趣遠不如以前了。他打算放棄醫學,回到劍橋之後,他決心攻讀學位。他獲得了當年劍橋大學數學學位考試一等及格者。他的努力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畢業之後,令人遺憾的是他未能進入軍界,他隻得進入律師界。
但作為一名剛剛畢業的學生,他進了內殿法學協會。他像以前鑽研醫學一樣刻苦地鑽研法律。
他在給他父親的信中寫道:“每一個人都對我說:‘你一定會成功——以你這非凡的毅力’。盡管我不明白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但有一點我敢相信:隻要我用心去幹一件事,我是決不會失敗的。”
28歲那年,他被招聘進入律師界,雖然也曾經曆一段“靠朋友們的捐贈過日子”、“連最必需的衣服、食物都已緊縮到不能再緊縮的地步”、“經濟十分拮據”的日子,但他終於成了一位聲名顯赫的主事官,以藍格德爾貴族的身份坐在上議院之中。
選擇對的,永不妥協
既然你確定了是對的,就決不能妥協。你聽過塞蒙·紐康這名字嗎?這個人出生於1835年,卒於1909年。在萊特兄弟首次飛行成功前一年半,他說了以下的“名言”:“想叫比空氣重的機器飛上天,不但不可能,而且毫不實用。”
你知道約翰·萊特福特嗎?他不但是個博士,而且當過英國劍橋大學副校長。在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這部名著前夕,他鄭重指出:“天與地,在公元前4000年10月23日上午9點誕生。”
狄奧尼西斯·拉多納博士生於1793年,曾任倫敦大學天文學教授。他的高見是:“在鐵軌上高速旅行根本不可能,乘客將不能呼吸,甚至將窒息而死。”
1786年,莫紮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初演,落幕後,拿波裏國王費迪南德四世,坦率地發表了感想:“莫紮特,你這個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
國王不懂音樂,我們可以不苛責,但是美國波士頓的音樂評論家菲力普·海爾,於1873年表示:“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樂,要是不設法刪減,早晚會被淘汰。”
樂評家也不懂音樂,但是音樂家自己就懂音樂嗎?柴可夫斯基在他1886年10月9日的日記上說:“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這家夥毫無天分,眼看這樣平凡的自大狂被人尊為天才,真教我忍無可忍。”
有趣的是,樂評家亞曆山大·魯布,1881年就事先替勃拉姆斯報了仇。他在雜誌上撰文表示:“柴可夫斯基一定和貝多芬一樣聾了,他運氣真好,可以不必聽自己的作品。”
1962年,還未成名的披頭士合唱團,向英國威克唱片公司毛遂自薦,但是被拒絕。公司負責人的看法是:“我不喜歡這群人的音樂,吉他合奏已經太落伍了。”
你聽說過艾倫斯特·馬哈嗎?他曾任維也納大學物理學教授,生於1838年,卒於1916年。他說:“我不承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正如我不承認原子存在。”
愛因斯坦對以上批評並不在意,因為早在他10歲於慕尼黑念小學的時候,任課老師就對他說:“你以後不會有出息。”
嚴格說來,遭人反對、小看不是壞事,這可以提醒我們爭取進步。可是,人身攻擊就令人難以忍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