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科學選擇的智慧(2)(1 / 3)

她聯絡貝桑鬆國際音樂節的實行委員會,拜托他們讓他參加音樂比賽,結果,實行委員會回答,兩周後作最後決定,請他們等待答複。

此時,他心中便有一絲希望,心想,若是還不行,就隻好放棄了。

兩星期後,他收到美國大使館的答複,告知他已獲準參加音樂比賽。

這表示,他可以正式地參加貝桑國際音樂指揮比賽了!

參加比賽的人,總共約60位,他很順利地通過了第一次預選,終於來到正式決賽,此時他嚴肅地想:“好吧!既然我差一點就被逐出比賽,現在就算不入選也無所謂了!不過,為了不讓自己後悔,我一定要努力。”

後來他終於獲得了冠軍。

就這樣,他建立了世界大指揮家不可動搖的地位,我們可從他的話中學習重大的教訓。

也許各位已經發現了“耐性”的重要性。由於手續上的漏失,他無法參加音樂節,若是在當時他就此放棄,當然不可能獲得指揮比賽的榮冠,也就表示不可能成為現在國際著名的大指揮家了!

直到最後,他都沒有放棄,很有耐心地奔走日本大使館、美國大使館,為了參加音樂節,盡了最大的努力,如此才能為他召來好運——獲得貝桑鬆國際指揮比賽優勝、成為享譽國際的名指揮家,建立現在的地位。

“耐性”對於帶來好運有多重要,不用再多費口舌了吧。

有關“耐性”的重要性,有個富有啟示性的故事:H是希爾的義父,六年前已過世。在距今約幾十年前,H買了三棵柿苗種在庭院中。

“世上所有的事物,都不能隻看眼前的現象,什麼事都不是一朝一夕就簡單順利進展的。有價值的事物更是如此。所以,絕對不可太過焦躁,需要有耐心地等待時機到來。”

到了第8年,那兩株從未長過一粒果實的柿樹,突然有一株開始結出美麗的柿子,而且,柿子長得比前一株結出來的果實更大、更好看、更美味,在產量上也是前一株的數10倍,幾乎可以說是“大豐收”。

人生的奧妙和這故事相同,有時,一切的努力看來都毫無價值,但那隻是表麵的。

因此,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廢,隻要加強耐性,繼續努力,遲早都會如柿子般帶來好運。

這個例子,暗示了成功法則中的最重要關鍵。換言之,就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堅持可以獲勝,這個道理許多人都知道,但很難做到。毫無疑問,要做成一件事情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魏徵為了唐朝的興盛,從不阿諛逢迎,隻要是正確的事情,他就堅持不懈地讓唐太宗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減少決策的失誤。

韓非在《說難》中講過:龍的喉下有逆鱗,人如果觸著了,就有殺身之禍。國君也像有逆鱗,臣下向他進言時,觸動了他的逆鱗,生命就危險了。封建時代的帝王,頭腦較清醒的,能聽取臣下的意見,這稱為“納諫”。主觀武斷或昏庸蠻橫的君主,既不聽取臣下的意見,又怕臣下提出批評的,稱為“拒諫”。

李世民稱帝之後,急於求治,處處以隋煬帝暴虐拒諫、臣下人人鉗口為教訓,主動要求大臣有意見就及時提出來,並保證虛心聽取。他與魏徵兩人,有時不免爭執得麵紅脖粗,最後大多是按有益治道的原則聽而納之。這些曆史佳話,被後世稱譽為“貞觀之風”。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九月,嶺南的越族酋長馮盎圖謀以武力反唐。馮氏家族據有嶺南八州之地,隋末歸唐臣服。但由於唐中央對其是鞭長莫及,馮盎仍懷割據之心。太宗聞報,下令調發嶺南其他十州兵馬討伐馮盎。魏徵向太宗建議:國力初複,不宜用兵勞民耗財;而且馮盎反叛的證據不足,應當先派遣使者前往調停。太宗聽取了這一建議,以調停之策平息了一場即將發生的戰事,省去了一筆軍費。事後他嘉獎魏徵說:“一介使者,使嶺南獲安。魏徵一言,勝過十萬之師。”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十月,太宗想去南山遊曆,但卻遲遲未下令成行。魏徵恰好掃墓歸來,聽說了這件事,見到太宗後問:“聽說陛下要去南山,真有此事嗎?”

太宗笑著回答:“朕是有這個念頭,因為怕你又要大發議論,所以就不去了。”

太宗有隻心愛的鷂鷹,一天,正放在手臂上玩弄時,魏徵入見,就急忙將鷂鷹藏於懷中。魏徵裝作沒有看見,一氣上奏了幾件事情,君臣兩人談得時間長了,那隻心愛的鷂鷹竟活活悶死在了主人懷裏。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二月,魏徵擔任秘書監(秘書省長官,主管國家圖書著作),參與朝政。

這一年,太宗為了擴大兵源,下令征點中男(十六至十八)體壯身高者。魏徵進諫堅決反對,甚至拒絕簽署詔令。太宗勃然震怒,召魏徵上朝責問道:“有些人是故意隱瞞年齡逃避兵役,你為何這樣固執,認為不可以征點呢?”

魏徵回答說:“國家初定,人口不足,征兵本來就很困難。男子十八歲成丁,而中男不到服役年齡。如果竭澤而漁,今年得到了魚,那明年澤中就無魚可捕了。焚林打獵,可以捉到許多,那明年就無獸可獵了。自古兵不在多,而在於得帶兵之道。隻要兵精,訓練有素,將領指揮有方,就能無敵於天下,又何必要征集不夠年齡的人來增加虛數呢?陛下曾講要以誠信治天下,使官吏和百姓都不欺詐。但是陛下即位不長時間,就已有幾次失信於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