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超越平庸,從優秀到卓越(2)(1 / 3)

知識的優勢,在現代社會的競爭中是顯而易見的。試想:一個缺乏知識的人,怎麼能夠成為強者?怎麼能夠與大較量?看一看周圍的人,那些缺乏知識的人,大多都是失敗人生的主角,他們常常發出這樣的感歎:“唉,我沒上過什麼學,隻能幹此粗活。”的確,學習是成功的資本,這是因為無學將無以致用。

現代職場是一個充滿殘酷競爭的戰場,員工隻有在工作中發揮出最大的能量,才能幹得出色,才能獲得比別人更多的升遷和加薪的機會。可是,很多人雖然在拚死工作,但效果卻並不理想。究其原因,就在於他缺乏知識和能力。所以,你必須要做一個以知識為本的人。

無論怎樣,你一輩子都應在學習中度過。有時可以是有意識的,有時候則可以是無意識的。有意識地學,是先有目標,然後才行動。隻有方向明確了,才會少走許多彎路。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意識地去學習呢?這就很難說了。

孔子告訴我們這樣一條做人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師。”隻要你願意學,機會多的是。為人處世中,願意學習和不願意學習,其結果大不一樣。有的人先天條件好,則自得其滿,這些人往往是一事無成。所以說,勸人學是件善事,聽人勸是一件好事。

案例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中的“七十二賢”之一,以勇武剛直、擅長治政而著名。但他在剛剛見到孔子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孔子見子路來拜見他,以為他是為求學而來的,所以迎頭便問:“你愛好什麼?”子路沒弄清楚孔子的意思,貿然回答:“我愛好長劍。”孔子搖了搖頭,說:“我問的不是這個。我是說,你是個有能力的人。假如再加上勤學好問,成就將不可限量。”

子路理直氣壯地說:“南山上的竹子,本來就直挺挺的,用不著矯正,砍來當箭用,可以射穿犀革。由此看來,本質好就行了,做學問有什麼用呢?”

孔子進一步解答道:“不錯,砍了竹子,是可以當箭用,但如果在它的一端束上羽毛,在另一端裝上金屬的箭頭,並且磨得十分鋒利。難道不會射得更加深入嗎?”子路聽了,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說;“謝謝您的教誨。”

學而知之,是自古以來治學立身的良訓,也是為人處世中能夠有所成就的根本之策。像子路剛開始那樣,根本就不懂得學習重要性的當然很少,但我們大多數人則隻是滿足於一知半解或是淺嚐輒止。這是一種很可怕的心理狀態。

在為人處世中,是否肯學習是大不一樣的。有些人自恃先天條件好而不肯學習或很少學習,隨著時間變換,那點先天的優越性很快就會消失,結果隻能是越來越不如別人。

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人的先天條件的差異是比較小的,因此在學習中主要在於一個“勤”字。隻有堅持勤學苦練、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成為有用的人才。

我國有句名言:“寧為有瑕玉,不作無瑕石。”玉雖有瑕但終歸是玉,石雖無瑕但終歸是石,玉、石不可同日而語。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盡管他會有一些缺點、毛病,但瑕不掩瑜,他終歸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一個平庸的人,盡管表麵上看起來無可挑剔,但終歸是個平庸之輩。人生一世,具有真才實學才是根本。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會由於某個有真才實學的人有缺點、毛病而不任用,而對那些雖無缺點毛病但無真才實學的人卻頗有好感而重用,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劇。但金子總是會發光的,濫竽充數的人終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