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所謂"善談者",就表示會說話,善於巧妙地駕馭言辭。事實上,一個口齒伶俐、巧言令色的推銷員並不一定是成功的推銷員。工作績效好的推銷員往往是能夠熱誠而專注地聽顧客說話,適時地回饋重要信息給顧客的人。因此"善聽者亦是善言者"。
有些人常喜歡把已經對你說過好幾次的事情一再重複,也有些人會把同一個笑話反複說好幾次,當一名聽者的你,此時就要訓練忍耐的美德了。你不能直接對他說:"你已經說過好幾遍了。"這樣會讓他下不了台,你應做的事是耐心聽下去。他對你說話時,是充滿了對你的好感和誠意的,所以你也應該以同樣的誠意來接受他的善意。
但如果說話者的話題冗長、乏味時,把時間和精力拿來應酬他是十分不值的,就應該用巧妙的方法使他停止,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傷及他的尊嚴。最好的方法是巧妙地引導他聊到別的話題,而且最好是對方有興趣、內行的,恰巧又是自己所喜歡的話題。
雖然話說得太多,或是打斷他人說話不利於溝通,但是太過沉默則會造成冷場,這樣也不好。從表麵看起來,你在很專注地聆聽對方說話,但是因為你缺乏反應,很容易讓人誤以為你不高興,或在想別的事,所以在適當的時候,你應該誠懇而明確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讓對方知道你在很專心地聽他說話。
當一個良好的聽眾,不僅使他人樂於和你交談,也能使你獲得一些意外收獲。從傾聽他人說話當中,你會了解對方的思想、興趣,在社交或是商業上的聆聽更是重要,因為專注的聆聽很可能會使你獲得一些製勝的情報,因此當一個良好的聽眾其實並不吃虧。
學會"岔題"--轉移焦點,掌握主動權
一次服裝展銷會上,一位營業員正在向眾多的顧客介紹服裝的樣式時,突然聽到有個顧客說:"式樣不錯,可惜……老了點。"
這位營業員一聽,馬上機靈地接著說:"這位先生說得對,我們設計的服裝式樣好,又是傳統老店,品質保證,價格公道……"其實,那位顧客說的是"式樣老了點"的意思,但是這位營業員怕其他顧客受他這句話的影響,因而靈機一動,利用語詞的諧音關係把"老了點"改換成了"老店",岔開了對自己不利的話題,模糊了對方的焦點,有效地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導到對自己有利的方麵。
岔題是應付突發事件的有效方法,但要使岔題成功,必須注意兩方麵:一是要自然。所謂自然,就是指岔開的話題要與原來的話題連得上、說得通。也就是說,岔開的話題與原來的話題要有某種聯係,如兩詞語讀音相同或相近、兩詞語意義相連、兩話題概念相近、兩景物同處一種語境等。二是岔題要及時。所謂及時,就是指岔題要抓緊時機,找準岔口,在對方話題尚未充分展開之前就以新的話題取而代之,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之中離開原來的話題,將焦點逐漸轉移到新的話題上去。
別忘多說--句話--注重心靈溝通
有兩個賣豆腐的,老王和老李,兩個人年齡差不多,吆喝的腔調一樣,都是尾部帶著悠長的餘韻,但兩人的生意卻不一樣,老王的生意比老李的好得多。開始時大家都覺得奇怪,一樣白嫩的豆腐,都是給很足的秤,這是為什麼呢?
後來,人們逐漸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同樣是賣豆腐,老王比老李多說一句話。比如張大媽去買豆腐,老王會邊稱豆腐邊問:"身體還好吧?"如果跑運輸的趙師傅去買,老工會說:"活兒多吧?"話語裏透著理解和關心。時間久了,大家都把老王當成了朋友,即使不需要豆腐,聽到他的吆喝,也要買一點放在冰箱裏,就為了聽一句充滿溫馨的問候。老李後來因生意清淡,無奈隻好改行了。
要搞好營銷不僅要深入市場調查,了解用戶需求,還要研究客戶的心理,像賣豆腐的老王那樣主動與客戶說一句話,進行感情交流,達到心靈溝通,讓客戶感到,你不是在向他們推銷業務,而是在關心他、想著他,要為人提供方便。這樣客戶才會認可你的產品和服務。
把顧客的心拉近--了解顧客的需求
有兩家商店,同時裝修,同時開業,商店設備也大致一樣;但經營了一年之後,甲店比乙店經營得好,也就是說:甲方賺了而乙方虧了。
為什麼同時開業,同樣的"硬件",但賺錢的情況卻不一樣呢?
說來也簡單,甲店的老板喜歡和顧客閑聊,顧客的聽需所愛也就全在老板的了解之中,所以,顧客要為家裏的老人買餅幹,他會說:這位太太,老年人吃這種餅幹不好,您可以試試這種,這種餅幹好消化。
或者他會說:這位媽媽,小男孩吃這種餅幹好,這種餅幹加有鈣;理查德,這種包裝的咖啡,送禮又好看又不貴……
"漢森先生,夫人今天怎麼沒來?""病了。"晚上甲店老板就讓自己的私人醫生預約了漢森先牛;他們一同出現在了漢森家的門口;
掌握顧客的心理往往就是製勝的法寶。甲店的老板經營得好,主要就是因為他和顧客常常閑聊,在這談話之中就了解到了顧客的需求,同時也拉近了他自己和顧客的心理距離,顧客就有了一種安全感。顧客對於商家充分信賴,而商家也了解顧客的需求,這樣的經營豈有不勝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