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簡介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一生著作等身,著有《新工具論》、《論說文集》、《亨利七世本紀》、《論事物的本性》、《迷宮的線索》、《各家哲學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論人類的知識》等著作。他在文藝複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現在,他的至理箴言“知識就是力量”流芳百世、依然蕩漾在許多人的心目中。
心法探源
培根是英國16至17世紀的著名哲學家。他除了在人類哲學史上有巨大影響之外,對於神學、文學、法律以及自然科學都有研究。曾任英國女王的特別法律顧問、大法官和上議院議長等職。他之所以如此博學和有作為,是與他本人的勤奮好學和合理的讀書方法密不可分。他曾在隨筆《論讀書》裏有過精辟的闡釋:
讀書可以作為娛樂,作為裝飾,作為能力的培養。娛樂的作用通常見於離群獨處時;裝飾的作用體現在高談闊論中;至於才能,則表現在裁處事務上。行家能手雖能事無巨細——予以處理或判明是非,但運籌全局、合理謀劃則少不了茂士英才。讀書費時過多,無異於懶惰;裝飾之用過濫,顯得矯揉造作;辦事隻知照本宣科,實為書呆子氣。讀書彌補天性的缺陷,經驗又彌補讀書的不足:人的天性猶如自然的花木,需要學習予以整枝培育;讀書自身無邊無際,需要經驗予以製約。取巧者蔑視學問,無知者羨慕學問,明智者運用學習;因為學問本身並沒有教人如何運用;運用的智慧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所得。
讀書時不要與作者作對,不要詰難他;但也不要輕信,以為書上什麼都對;更不要尋章摘句,用來炫耀;而應該著意掂量,仔細斟酌。有的書可供品嚐,有的書隻能吞食,少數的應該細細咀嚼,消化;那是說,有的書隻需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用不著讀得太認真;但少數好書則需要認真細致地通讀。有的書還可以請人代讀,取其摘要就行;但這隻限於不甚重要的論述和次等書籍;否則,經過摘錄的書猶如經過蒸餾的水,變得淡而無味了。讀書使人充實;交談使人機敏;摘錄使人精確。因此,一個人讀書時如果很少摘錄,則需有超群的記憶;如果他很少與人交談,則應有隨機應變之才;如果他很少讀書,則需要取巧有術,讓人覺得他並非孤陋寡聞。曆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機智;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正經;邏輯與修辭使人能言善辯:總之,讀書能陶冶人的性情。讀書得當,絕不會使人心智受損,隻會益智增才。”
領略了大哲學家優美的論述,我們暫且對他的看法進行精略的概括和理解。培根認為,人們讀書時應注意的三個方麵。
一、讀書不宜太慢
培根認為“讀書費時過多,無異於懶惰”,因此,他希望人們讀書應思想敏銳,注意力集中,不要過慢,這樣容易生效。
二、不要裝模作樣
培根認為“裝飾之過濫,顯得矯揉造作”。
三、不要照搬書本
培根認為“辦事隻知照本宣科,實為書呆子氣”。通常所說的“書呆子”,最明顯的特點是書上怎麼說便怎麼辦,一點也不知變通或靈活使用。
既然如此,培根又提倡什麼樣的讀書方法?究竟如何讀書才算合理的呢?歸納起來,大約有三點。
一、對於不同的書,可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
他認為書籍好比食品,有些隻須淺嚐,有些可以吞咽。隻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書隻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隻須知其中梗概,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通讀,細讀,反複讀。
二、對不同的書可作不同的選擇
由於古今中外的書浩如煙海,它們的類別和內容各不相同,在此情況下,培根認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知識結構加以適當選擇。在他看來,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三、光讀書求學問還不行,還得運用和實踐
培根是個非常聰明智慧的人,不單純是個學者,還涉足政壇,參與政治,曾任英國女王的掌璽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並強調書本知識的運用和書本知識與實踐經驗的結合。他講到,學問雖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於淺泛,必須依靠經驗才能紮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