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燕雲會戰(1)(2 / 3)

正是因為目睹了護民軍的崛起速度,所以金人高層終於下定決心,燕雲會戰剛剛開啟,金人就暫時放棄了所有攻掠到的地盤,傾全國之精銳聚於燕雲十六州,準備用壓倒性的人數優勢,和不顧傷亡的攻擊方式,一舉消滅嶽飛為首的護民軍精銳。

靖康三年十二月中旬,北方開始漫天飛雪。無論是山區還是平原,全被厚厚的積雪覆蓋。千裏北國一片雪白。同時氣溫也驟然下降,白水河完全結了冰,鐵騎可以直衝而過。

借著這種對金兵極為有利的態勢,金軍大舉渡河,直接把白水河對岸的護民軍大營圍了個水泄不通。

因為護民軍大營裏也有二萬騎兵,再加上嶽飛驍勇無雙,若是突營而出,金人將會前功盡棄。金人這次根本不玩什麼圍三缺一的把戲,他們打定了要把嶽飛連同十萬精銳一舉殲滅的主意。

嚴酷的寒冷讓金兵如虎添翼,護民軍的戰力卻也沒有下降多少。涿州一帶畢竟不是長城之北的蒙古大草原,它們的氣溫還低不到除了草原漢子其他民族的人根本無法承受的極限程度。再說,護民軍的大半軍卒本就來自河北西路,和燕雲相隔不過數百裏,他們能適應得了家鄉的嚴寒,對燕雲的嚴寒當然也可以適應。

最重要的還有一點,縱觀前漢隋唐,中原王朝駐紮草原的軍隊之所以屢屢凍傷,恰恰多是因為普通軍卒地位低下,弄不到足以禦寒的衣物。如果真是中原漢子抗不住北國嚴寒,為什麼凍傷凍死的全是普通軍卒呢,那些同樣同自中原地帶的中級將領從沒聽說有一個因為嚴寒凍死的!

很多時候,中原王朝抵不住遊牧民族的原因,大多並不是力不足以禦之,而是龐大的國力根本沒用到保家衛國的軍卒身上,而是用在了世家大族的豪奢享受,行政機構的白白浪費上。上好的鐵器他們不拿去給軍士造鐵甲鑄鐵刀,反而用在了自家的園子裏。

遊牧民族恰恰相反。可能是因為遊牧民族人數過少偏偏又隻能靠掠奪為生的天然習慣,他們深知每一個武士的重要性。不管遊牧民族的婦孺過得有多慘,凡是上陣的遊牧武士,絕對配備了部落能給他們配備上的最好裝備。

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明末清初的八旗軍隊。無論是努兒哈赤還是皇太極,他們花高價錢從八大晉商家裏購買明朝的鐵器,然後全部做成了軍甲,穿在了每一個八旗將士身上。上陣廝殺的八旗士卒,哪個不是頂盔貫甲,幾乎武裝到牙齒。

反觀明朝這邊,一個統兵萬人的總兵,除了幾百家丁身上披著鐵甲,其他的絕大多數軍卒穿得全是他媽的紙甲,連棉甲都混不到一件。

單這一個簡單的對比,你就知道明朝軍隊為什麼不堪一擊了。

而嶽飛不一樣。他本來就是一個愛兵如子的人。在宋軍陣營時,他雖然是個小小的都頭,無力給士卒更新配備。那時他惟一能做的就是遇戰衝鋒在前,平日裏和士兵同甘共苦。當他接受了後世子孫的記憶,建立了護民軍,有了足夠大的權力,他開始給護民軍的士卒盡量配備最好的裝備。

好鋼必須用在刀刃上。好鐵必須用在軍隊身上。

目前的護民軍,二十萬正軍,不說武裝到牙齒的背嵬軍和近衛師團,單就說普通的騎兵,無一不是頂盔貫甲,鋼刀鋼弩。而護民軍的步兵呢,有五分之一的人配備了步人甲,其他的士兵至少也有一件普通的鐵甲和鐵製兵器。除了這些鐵器之外,每個護民軍卒都分到了一件皮甲,既能保暖,同時也能抵禦弓箭。

其實嶽飛本來還想給每個士卒都配備一件絲綢上衣,穿在最裏麵,可以使士卒大大增強抵抗弓箭攢射的能力。但如果按這樣的放法配置,護民軍估計會破產。所以在李八少的強烈反對下,嶽飛隻給五萬騎軍配備了絲綢衣服。

正是因為有了如此好的裝備,嶽飛才敢在嚴冬時節北上燕雲,和金人對峙在白水河畔。他深知自己的士兵裝備有多好,區區嚴寒根本不在話下。

金人圍住了護民軍大營,因為兵力差距太大,硬拚隻會兩敗俱傷。嶽飛一改自己硬打硬進的戰鬥習慣,采納了智浹大師的建議,向漢高祖劉邦的烏龜戰法學習,深壁而不戰。

不要小看漢高祖的這一招。漢高祖就是用這一招“深壁而不戰”拖垮了百戰百勝的楚霸王。這種招數,首先考驗的就是雙方的後勤運輸,以及經濟對戰爭的承壓力。其實嚴格來說,楚霸王並不是敗於前線,而是敗於糧草不濟,後勤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