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個好地方,包羅萬象,獨立於時空之外,任何人進入那裏,都會被深深感化。”僧人說。
林軒有很多問題想提出來,但始終都保持緘默,免得暴露思想的破綻,令對方控製局麵。
他是普通的漢族人,而僧人是藏傳佛教中的修行者,恰好可以借助瑪尼石堆的力量向林軒形成強大壓力,如同魚在海洋之中可以輕易吞噬水手那樣,是借助了大自然的神秘之力。
正所謂“強龍難壓地頭蛇”,僧人保持了“地利”,而林軒則在“天地人三才”中一個都不占。
“你同意我的觀點,對不對?”僧人又問。
林軒輕輕點頭。
“那麼你來看,這裏的瑪尼石牆是不是跟新寨瑪尼堆有某些共同之處?”僧人立即追問。
林軒用眼角餘光打量石牆,那僧人隨即說:“你放心看,沒有人會趁機襲擊你。我敢說,隻要看懂了這石牆,你也就讀懂了我的來意。”
“好。”林軒點頭,後退兩步,放眼看那石牆。
世所共知,瑪尼堆是由刻滿藏文和多種圖案造像的石塊組成,它凝結著藏族工匠、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雕刻造像的瑪尼石豐富多采,內容廣泛,有反映本教拜物意識的龍、魚、日、月畫像,各種鳥頭、獸頭人身像,雕刻得奇形怪狀,活靈活現;也有反映佛教意識的釋跡、十一麵千手千眼觀音、妙音女神、度母、大威德金剛、力土及各種護法神像、天王像,刻畫得渾厚有力,栩栩如生;也有著意刻畫宗教史上有名人物的造像,如宗喀巴、蓮花生、文殊等像。
藏地各處的瑪尼堆內容大同小異,但雕刻工藝、石頭材質卻又明顯差別。有經驗的僧人或遊客隻憑眼睛看,就能知道一塊瑪尼石來自何處。
“你可以拿起一塊石頭來,仔細看。”那僧人提醒。
林軒有些迷惑,因為他看這些瑪尼石的繪畫風格跟新寨瑪尼堆十分相像。
在新寨瑪尼堆,瑪尼石的雕刻風格是完全不同的,早期線條比較簡單粗礦,隻注重整體形態的刻畫,而晚期的雕刻則線條流暢自如,逐漸細膩,開始注重細部表情的刻畫。尤其是從1900年以後堆上去的瑪尼石,每一塊都是精美的繪畫藝術品,其中不乏藏地、漢地繪畫大師的嘔心瀝血之作。
從內容上劃分,早期瑪尼石上多采取平麵浮雕、剪底陽刻,多雕刻一些本教崇拜的鳥、獸、日、月、龍、魚和佛教的護法、金剛等,而晚期的則是線條細刻,著重刻畫人物花草,比較注意裝飾,並把豐富的世俗生活融入了作品中。
之所以新寨瑪尼堆能進入吉尼斯世界紀錄而藏地其它瑪尼堆沒有這種殊榮,就是因為其曆史悠久,包容了各個曆史時期的文化,兼收並蓄,如同海納百川一樣。
林軒用心看了幾分鍾,心頭越來越迷惑:“為什麼這裏的瑪尼石牆看起來跟新寨瑪尼堆如此相似?總不會是——”
他想到了藏傳佛教中一種近乎神話的功夫,但那是早就失傳的神功,現代人隻聽過名字,從未有人掌握過。
那種功夫,全名叫做“滄海桑田鬥轉星動乾坤大挪移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