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合縱連橫:
戰國中期,秦、齊兩強東西對峙,秦軍實力最強。惠文王稱王改元時(公元前325年),秦已完全據有關中,並在河東占有汾陰(今山西萬榮西)、皮氏(今山西河津)等前進基地;在河南占有函穀關(今河南靈寶東北)及陝城(今河南三門峽市西舊陝縣)等重要關塞,控製了關中左中原的戰略走廊。黃河天險幾乎成為秦之內河.秦進可攻、退可守。各國嚴重不安,遂策劃“合縱”聯合製秦。秦為破壞各國的聯合,亦派人四出遊說,拉攏各國實行“連橫”。當時外交與作戰手段結合,普遍為各國采用。各國利害不同,各種聯盟無法持久。但主要威脅在秦。合縱攻秦之戰亦有多次。
首次攻秦:
著名連橫鼓吹者張儀入秦後,受惠文王重用。秦派張儀至魏,遊說魏惠王(即子罃)連橫事秦,未成功。秦企圖以武力迫魏就範,於周顯王四十七年(前322年)發兵攻魏河內,占領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占韓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義渠之鬱郅(今甘肅慶陽)。秦的擴張,促使各國聯合。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公孫衍還說服義渠攻秦側背。
楚、燕暫時受秦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心存觀望。實際出兵僅魏、趙、韓三國。聯軍攻至函穀關,被秦軍擊退。次年秦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大敗三國聯軍,殲敵8.2萬於函穀關之戰。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
二次攻秦:
秦鑒於義渠攻擾之事,為安定後方,將打擊重點暫時轉向南方、北方。先擊滅巴、蜀及苴等各國(均在今四川境),占領秦嶺外廣大地區,再大舉北進,攻占義渠25城於秦滅巴蜀之戰。這樣就達到了進一步“富國”、“廣地”、“強兵”目的,戰略上還形成對楚的側翼包圍,為爾後南進創造了有利態勢。此後,即將兵鋒再度轉向中原,不斷向魏、韓、楚、趙等國進攻,攻占武遂(今山西桓曲東南)、穰城(今河南鄧州)、蒲阪、晉陽、封陵(均在今山西)、襄城等城邑,將領域擴展至中原。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秦攻楚,戰於析(今河南西峽),殲楚軍5萬,並占城邑10餘座。齊、韓、魏恐秦繼續擴張,對己更為不利,乘秦軍久戰疲憊,於當年聯合攻秦。經三年苦戰,終於擊敗秦軍,攻入函穀關,迫使秦歸還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取得勝利。
三次攻秦:
秦敗後,為爭取時間休整軍隊及孤立韓、魏,暫時停止出擊,並主動與楚結好。齊為集中力量滅宋,亦與秦通好。二十一年(前294年),秦乘楚無力、齊無暇過問中原之際,大舉進攻韓、魏。次年,白起在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殲滅韓魏聯軍24萬(參見伊闕之戰)。數年內連續攻占韓冶鐵手工業最為發達的宛(今河南南陽)、鄧(今河南孟縣西)及魏之桓(今山西桓曲東南)、軹(今河南濟源東南)等大小61座城邑,兩國益衰。趙國有一支訓練有素、機動力強的騎兵部隊,可以與秦周旋。秦昭王不滿於稱王而在宜陽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中原各國恐兩強聯合,陷於被夾擊的局麵。魏與趙合謀,派李兌聯絡各國共同反秦。著名合縱鼓吹者蘇秦,亦為燕國利益入齊遊說,勸湣王取消帝號,共同反秦,使天下“愛齊而憎秦”(《戰國策·齊策四》),以便乘機兼並宋國。二十八年(前287年),齊、趙、魏、韓、燕五國聯軍攻秦。五國目的不同,各有打算,進至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境),即互相觀望,不肯首攻。秦為破壞五國聯盟,主動取消帝號,將前占之溫、軹、高平歸還魏國,將王公、符逾歸還趙國。聯軍遂撤走。第三次合縱攻秦,未交戰即告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