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快要瘋了。
我現在隻要一想到考試就很惡心,很想吐。我無比地恐懼。我恐懼的並不是考試成績,而是這種機製。它是如此悄無聲息地送葬了我們的少年。悄無聲息,如同一個殺手,在你毫不留神時就割斷了時間的咽喉。
中國的應試教育,是浪費青春的教育。它傳授我們大部分的知識,隻傳授知識,不傳授我們素質與能力,更可怕的是,這些知識有絕大多數我們窮盡一生都不可能用得上,除了考試。
於是從學校走出來的學生,成為了一台低素質,低能力的考試機械。是一台機械沒錯,就連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必須的創新思維都被無情地扼殺了。也許小時候還會有十萬個為什麼這麼多的問號,等進入了學校出來,便全部修正成了句號。不懂得質疑,不懂得提出問題,不懂得去創新,即使成績考得第一第二名,扔到社會上依舊是不會幹活的尋工者。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與歸宿。然而我們每天空對著課本紙上談兵,卻很少動手去嚐試一下。例如怎麼服務別人,怎麼樣說話可以讓消費者更有親切感?社會缺少給我們的實踐麼?不,並不是這樣,束縛我們實踐的,是中國的應試教育機製而已。
我曾聽外國朋友介紹,他們初中的時候,有一次假期的假期作業,就是賣出一袋散裝的巧克力或者回收一百個易拉罐,回到學校要交作業,並簡述自己學到的東西和感觸,我很羨慕他們的教育,不但可以增加社會經驗,鍛煉口才,他們獲得的,是一種養活自己的能力,而中國的孩子,假期裏應付著小山似地試卷練習冊,難道真的要等到無法養活自己的時候,人家問:“你會幹什麼?幫我幹活,我給飯你吃。”而你懦懦地說:“我會考試,給我一張試卷。”麼?
這難道不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嗎?
其實隻要大家觀察一下社會上很多的人和事,不難發現這麼一個現象。那就是許多成功人士都有退學的經曆。韓寒高中十幾科科目亮紅燈,退學去開賽車,去寫書,一年賺個幾十萬或者上百萬,悠哉遊哉,而那些本科畢業生,碩士生,博士後,出來社會想混口飯吃都難。
又再如比爾·蓋茨,如王小平,如許許多多改革開放初期拚出一條血路的老板們。那些老板很多不過是小學畢業,初中畢業,他們能有很多的知識麼?沒有。但是他們有經驗,有能力!那就是實踐得來的無價之寶,是我們這些學生所不具備的。他們至今仍能在社會中賺到許多錢,通過終身的學習,他們的能力還可以不斷提升,這裏的學習並不是指應試教育,而是自我學習。
******就是一個典型的自我學習型人物。他的學習是致死方休的,他臨終前幾小時還讓人念書給他聽。然而******這麼一個偉大,一個站在巔峰的思想家,哲學家,詩人,領袖,主席,他對應試教育也是深惡痛絕的,覺得並不比自己自學好,他在湖南自修學院圖書館自修的半年,他認為是他一生中學得最多的時候。我國的學者錢學森也指出,擺脫學習上應試教育的某些束縛,可使一個碩士提前7年或更多的時間,完成所有碩士的學習。7年啊!人生試問能有幾個7年?應試教育簡直是在謀財害命。
我們中國人的教育投資是最大的,家長們拚命扔錢讓孩子上好學校,去補習班;學生們起早貪黑,日夜不停地學;教師們也辛苦地備課,十分疲憊,然而我們這樣勤勞地去做,我們獲得了什麼?依舊隻是一台無用的機械。不培養能力,不改變機製,我們都仍然是應該教育的囚犯,不可終日,甚至可以說是在虛度光陰,因為我們學的東西,都是些用不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