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刀、槍、劍、戟、鉞、鉤、鐧、錘、镋、槊、拐等十八般兵器之中,劍乃百器之君,短兵之祖,刀乃百中之王,近搏寶刃,俱都最難練精,可在江湖之中,最是常用。
若數最難成器的兵刃,卻非鉤拐兩件莫屬,武林之中使用者亦極為罕見。顏師古曾注:“鉤亦兵器也,似劍而曲。”
九玄門之中的鉤法,分屬“玄箏鉤”、“破陽鉤”、“沉鈞鉤”、“離別鉤”四種,每種又分四九三十六打。
四種鉤法之中,“玄箏鉤”最是輕靈,閃動便捷,利於快攻;“破陽鉤”和“沉鈞鉤”剛猛沉儔,利於對付陽剛一路的敵人;
如若與讎敵殊死搏鬥,尤以“離別鉤”為最。“離別鉤”名為離別,實乃是明勝負,定生死的招數,是以不到迫不得已,萬分火急之際,離別鉤絕不可施展出來。
江湖之中但要談及九玄門鉤法,年少的也就罷了,年老的卻無不色變振恐,聞風喪膽。那少女鉤子遞出,人在途中,卻變了十八次招式,直到後來“玄箏鉤”中一式“回鉤刺腰”遞進,徑直鉤陶左謙側腰懸著的泣劍。
老友首級給人用鉤子斫砍了下來,放置在布袋子之中,仍是雙目鼓鼓,死得難以瞑目。陶左謙隻覺腦子“嗡嗡”哄響不已,兩行清淚傾盆而出,什麼中毒之事早已置之度外,隻是伸出右掌,將老友雙眼輕輕闔上。
他隻顧慟哭,於那少女言語卻未聽聞,更別說她所施展的鉤子了。驀地後背一涼,陶左謙靈台一朗,就這電光石火的刹那之間,閃躲已是不及。
陶左謙中毒左臂猛一下沉,卻覺整條臂膀竟有千鈞沉重,動彈不得。他立時將後背一讓,卻頓覺腰間涼嗖嗖的,似乎是什麼東西給人奪了過去。
驀然間,身前,腰下濕淋淋的,一一滴落在雪地之上,也不知是奪眶之淚,還是淋淋鮮血。他再也按捺不住,恐慌萬狀,心力交瘁,鋼牙一錯,就此便失去了知覺。
無劍幫三人問清道途,一口氣奔出十來裏地。愈是向東北馳去,積雪越厚,山勢越高,雪勢雖是轉小,卻更加寒冷了。
那黃麵老者突然勒住韁繩,調轉馬頭跟到那姓黃的文士之後,問道:“黃四弟,你看見剛才那東西了麼?”
那姓黃的文士道:“那老者身負功夫,雙目如炬,小弟也是匆匆一瞥,不知真偽。”
那胖子聽到“身負武功”四字,“籲”的一下停下馬來,吃驚道:“那白髯老頭子竟然身有功夫?”
黃麵老者道:“顧三弟,難不成你不曉得麼?那老頭隻著一襲淡青薄袍,兩邊太陽穴高高凸起,顯是內家功夫的好手。單打獨鬥,隻怕不在我們三人之下。”
姓顧的胖子略一訝異:“小弟隻顧斜瞥那柄東西,竟致未能察覺。大哥,單打獨鬥若無勝算,就不可並肩子上,奪那寶劍麼?我護了那柄寶劍二十五年,我一眼就看了出來,決計是錯不了的。”
原來那黃麵老者姓呂,名叫呂天衝,是無劍幫中的金劍長老,人稱“乾坤劍”。幫中凡有大小事務,須得他與幫主躬親出麵處置;
姓顧的叫作顧玄遺,是幫裏的護劍長老,外號“鐵劍羅漢”。幫中一切兵刃,俱都由他掌管;
而中年文士名字雅絕,喚作黃修淵,是無劍幫內的授劍長老,輕身功夫冠絕一方,江湖上有個名號,叫作“百裏無痕”。年輕弟子入幫之時,先要由他親自審核,並且還要他定期考究功夫。
無劍幫創於唐中後期,初傳祖師相傳為玄宗時的公孫大娘的嫡傳弟子。公孫大娘當時在瘦西湖畔設立七秀劍坊教授劍術,門下成名有女弟子十三人,時人美譽為“七秀十三釵”。
杜工部《舞劍器行》描述公孫大娘舞劍絕技,對她讚不絕口:“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按:詳情請參照杜甫原文。)
但當時她們的劍術到底有何等高明絕妙,卻沒有人領略過。直至後來安祿山等一幹叛逆在漁陽舉兵造反,玄宗倉皇越過鹹陽逃往蜀中,世人方才真真切切地見識到。
那時公孫大娘十三名弟子之中,尚餘六名在世,因公孫大娘教導弟子忠君愛國,由是皆環伺在側,護玄宗之駕一路往西南而行。逃至蜀中,荊棘遍野,舉步難行。
方時後有追兵,前無去路,正是燃眉之秋,危急萬分。公孫大娘那六名女弟子見唐玄宗憂心忡忡,愁不解眉,一齊走出帳營,低聲商議對策。
直至深夜人定時分,六位女俠身著夜行衣衫,背負三尺長劍,衝入追兵大營。但見那六人或劈或刺,或點或撩,或挑或或截,六柄長劍靈動如風,輕快敏捷,竟是說不出的瀟灑飄逸,當真是“十步殺一人”。
時至夤夜,敵軍疏於防備,被六人這走馬燈似的一陣亂撞,打的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屍橫遍野。
那一夜激戰,隻打得驚天震地,鬼哭狼嚎。此事過後,唐玄宗蜀中之圍化解,打道重返長安。但是自那日之後,公孫大娘的這六名弟子平白無故地從天地間消失,竟然音訊全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