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他又問拿拐杖的旅行者:“你為什麼沒有淋濕卻摔傷了呢?”拿拐杖的說:“當大雨來臨的時候,我因為沒有帶雨傘,便揀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沒有淋濕;當我走在泥濘坎坷的路上時,我便用拐杖拄著走,卻不知為什麼不斷跌倒。”
第三個旅行者聽後笑笑,說:“這就是我安然無恙的原因。當大雨來時我躲著走,當路不好時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沒有淋濕也沒有摔傷。你們的失誤就在於你們有憑借的優勢,認為有了優勢便少了憂患。不懂得去選擇去放棄。”
第三個旅行者才是真正的智者,他的旅行沒有思想包袱,他懂得放棄,同時他也學會了選擇,所以他既沒有被雨淋也沒有跌傷自己。
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因為缺陷常能給我們以提醒,而優勢卻常常使我們忘了去選擇和放棄。
放下才能解決
懂得如何放下問題的人,勝過知道怎樣解決問題的人。
兩個男孩因為貪玩,耽誤了上課時間。一個說,現在趕回去一樣也是遲到,索性玩下去算了;另一個雖然覺得這樣不妥,但是想到難纏的班主任老師盤問起來沒個完,一時也想不出怎樣對付,再說正玩在興頭上……
兩個男孩玩啊玩啊,整整玩了一天,回家路上,他們誰也不跟誰說話,各自心裏打算盤,回去該怎樣向父母交代。一個想:此刻,也許班主任老師正在往他家裏打告狀電話……爸爸放下電話,一屁股在電話機旁邊的沙發上坐下來,然後摸出香煙來抽。正常情況下,媽媽隻允許他在陽台上抽煙。除非是這種“非常時候”他才可以得到媽媽的“豁免權”。總之,今天晚上的日子不會好過。其實他能說的隻有一句話:曠課是錯誤的,以後我改正。可是,說與不說效果差不多,非得承受幾個小時的“折磨”。轉念一想,有了!前幾天數學測驗得了個滿分,回去先“報喜”,然後再承認今天的錯誤。想不到這個先聲奪人、“將功補過”的招數果然奏效。
另一個男孩就不那麼幸運了。這一路上他為自己設計好幾套說辭,企圖蒙混過關。比如,路上撿到了錢包,為了等失主……最後還是決定把責任推給他的“同謀”,要不是他的攛掇,最多是“遲到”,何至於“曠課”呢?當然,他的父母沒有因此而原諒他,理由很簡單:自己犯了錯,還往別人身上推,錯上加錯。
有一幅漫畫,畫著一架飛機和一隻小鳥並頭齊飛,題目是:懂得如何放下問題的人,勝過知道怎樣解決問題的人。飛行員看到迎麵而來的小鳥,與其絞盡腦汁思考怎樣對付它,不如轉身順著它一起飛。大概這就是這幅畫的意思吧。
很多時候,問題就像個包袱,擋著你的出路,何不暫且把它擱置一旁,以積蓄新的力量,采取一個新的姿勢去實現目標?試想,一個全身掛滿了包袱的人,挪一步都會非常吃力,又怎麼能夠奔跑起來呢?
人生就要拿得起放得下
佛曰:舍得,舍得!隻有舍了才可以得到,也許舍並不是讓你真正失去,但卻可以讓你真正地得到。
有一個叫丁遙的年輕人,小時父母叫他好好念書,他不愛聽。長大後,他到一家國有陶瓷廠當燒窯工人。廠裏用的還是上個世紀的老式窯,他每天掄開大鍬,往窯灶裏填煤,弄得臉比包公還黑,累得衣服能擰出水來,工資卻不高。
丁遙的孩子還小,妻子隻能留在家裏帶孩子做家務,不能出去工作,他們的生活因此很拮據。
更為不幸的是,工廠決定改用電腦控製的汽化窯,像丁遙這種隻會掄大鍬的工人是用不上了。於是,丁遙下崗了。
可憐的丁遙找了三個月都沒找到新工作。想做點小買賣吧,又沒本錢,真是一籌莫展。眼看家裏就要揭不開鍋。妻子沉不住氣了,對丁遙說:“要不然你在家裏洗衣服做飯帶孩於,我出去賺錢。天下這麼大,難道就沒有我們的一條活路?就算撿垃圾賣,我也能賺回這一天用的錢。”
妻子這番頗有氣魄的話,窘得丁遙坐立不安,真有抬不起頭來的感覺。
丁遙心想,撿垃圾是個無本生利的買賣,也不失為一條活路。但一個年紀輕輕的人幹這種活,就怕人笑話。但現在,連老婆孩子都養不活了,哪還顧得上猶豫,他拎起一條纖維袋,上街撿垃圾去了。
誰知這份活幹起來也不安生,撿了沒多久,一位拾荒大爺跑過來攔住丁遙說:“這地界是我的,你往別處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