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美好的塵世之心
他放棄了自己美好的聲帶,卻牢牢守住一顆同樣美好的塵世之心。
天有陰晴,月有圓缺,每個人各有各的不幸。
安靜的先生曾是一位極有前途的男高音,他視歌唱為第二生命。就在演唱事業日臻成熟的時候,他被確診患上了喉癌。
那一刻真是天昏地暗,五內俱焚。安靜不知道,如果沒有了他,她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更難以想像,如果失去聲帶,不能登台演唱,他的餘生又該如何度過。
但出乎意料的是,她的先生鎮靜而平和地選擇了手術。
後來,他悄悄地拜師學會了用食管發聲。在飯桌上,他對安靜說了手術後的第一句話,聲音古怪,但卻令她在刹那間淚流滿麵。先生說:“靜,以後我不能唱歌了,但還能每天吃你煮的菜,看你的笑容,這真好。”
他放棄了自己美好的聲帶,卻牢牢守住一顆同樣美好的塵世之心。雖不能縱情高歌,在滿室的靜默中她卻聽到了他生命裏最美的旋律。
有時候,我們被迫放棄一些彌足珍貴的東西,而心甘情願地接受不完美,隻是為了讓生活在苦難的錘煉下閃爍出更美的光芒。誰說生命的美麗不在那微笑著放手的一瞬間呢?
失去的不一定是憂傷,反而會變成一種美麗
一切都是暫時的,一切都會消逝;讓失去的變為可愛。
一天早上,媽媽正在廚房清洗早餐的碗碟。她4歲的孩子自得其樂地在沙發上玩耍。
不久之後,媽媽聽到孩子的哭啼聲。媽媽還沒有將手抹幹,就衝到客廳看孩子。原來,孩子的手插進了放在茶幾上的花樽裏。花樽是上窄下闊的一款,所以,他的手伸了進去,但抽不出來。母親用了不同的辦法,想把卡著了的手拿出來,但都不得要領。媽媽開始焦急了,她稍微用力一點,孩子就會痛得叫苦連天。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媽媽想了一個下策,就是把花樽打碎。可是她有些猶豫,因為這個花樽不是普通的花樽,而是一件古董。不過,為了兒子的手能夠拔出來,這是唯一的辦法。結果,她忍痛將花樽打破了。
雖然損失不菲,但兒子平平安安,媽媽也就不太計較了。她叫兒子將手伸給她看看有沒有損傷。雖然孩子完全沒有任何皮外傷,但他的拳頭仍是緊握住似的無法張開。是不是抽筋呢?媽媽再次驚慌失措了。
其實,小孩子的手不是抽筋。他的拳頭張不開,是因為他緊握著一枚硬幣。他是為了拾這一枚硬幣,所以令手卡在花樽的口內。他的手不出來,不是因為花樽口太窄,而是因為他不肯放棄。
另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老人在行駛的火車上,不小心把剛買的新鞋弄掉了一隻。周圍的人都為他惋惜。不料那老人立即把第二隻鞋從窗口扔了出去,人們大吃一驚。老人解釋道:“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來說也沒有用了,如果有誰撿到這雙鞋,說不定還能穿呢!”
顯然,老人的行為已有了價值判斷: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斷然放手。我們都有過某種重要的東西失去的經曆,且大都在抱怨。究其原因,就是我們沒有調整心態去麵對失去,沒有從心理上承認失去,總是沉湎於已經不存在的東西。事實上,與其為失去的而懊惱,不如正視現實,換一個角度想問題:也許你失去的,正是他人應該得到的。
生活中,我們時刻都在取與舍中選擇,我們又總是渴望著取,渴望著占有,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麵——放棄。懂得了放棄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真諦。懂得了放棄的真意,靜觀萬物,體會與世界一樣博大的境界,我們自然會懂得適時地有所放棄,這正是我們獲得內心平衡,獲得快樂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