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心靈右邊的石頭,學會選擇,學會放棄(1)(1 / 3)

我們心裏有兩塊石頭,一塊在左一塊在右,有的人會在左右之間往返,有的人卻會一直待在原地,有的人會一直向左走,但卻無法忘記右邊的石頭。盡管他(她)知道它的存在為自己帶來了苦惱,可就是放不下。所以,很多現在我們以為念念不忘,舍棄不下的人或事,其實隻是我們心中的右邊的石頭罷了。或許,學會如何放棄右邊的石頭,才會讓我們輕裝上陣,禦下一分沉重。

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放棄,對心境是一種寬鬆,對心靈是一種滋潤。

人生要適時學會放棄。

放棄,對心境是一種寬鬆,對心靈是一種滋潤,它驅散了烏雲,它清掃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會陽光燦爛。

199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崔琦,在有些人眼裏簡直是“怪人”:遠離政治,從不拋頭露麵,整日浸泡在書本中和實驗室內,甚至在諾貝爾獎桂冠加頂的當天,他還如常地到實驗室工作。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美國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領域,崔琦居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電腦盲”。他研究中的儀器設計、圖表製作,全靠他一筆一畫完成。而一旦要發電子郵件,也都請秘書代勞。他的理論是:這世界變化太快了,我沒有時間去追趕!

崔琦放棄了世人眼裏炫目的東西,為自己贏得了大量寶貴的時間,也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

人的一生很短暫,有限的精力不可能方方麵麵都顧及,而世界上又有那麼多炫目的精彩,這時候,放棄就成了一種大智慧。放棄其實是為了得到,隻要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放棄一些對你而言並不必需的“精彩”,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貪婪是大多數人的毛病,有時候死死抓住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放,隻會給自己帶來壓力、痛苦、焦慮和不安。往往什麼都不願放棄的人,結果卻什麼也得不到。

放棄是一種睿智。盡管你精力過人、誌向遠大,但時間不容許你在一定時間內同時完成許多事情,正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在眾多的目標中,我們必須依據現實,有所放棄,有所選擇。

如果在放棄之後,煩亂的思緒梳理得分明起來,模糊的目標變得清晰起來,搖擺的心變得堅定起來,那麼放棄又有什麼不好呢?

人生總要麵臨許多選擇,也要作出一些放棄。要學會選擇,首先要學會放棄。放棄是為了更好地調整自我,集中精力於自己能做成的事。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競爭日趨激烈,每個人的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於是每個人都身不由己地變得“貪心”。追求愈多,其失望也愈深,所以一定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做好人生的取舍。

人生的目的不是麵麵俱到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隻有學會放棄,才能擁有輕鬆的心境和生活。

鐵匠打了兩把寶劍,剛剛出爐時它們一模一樣,又笨又鈍。鐵匠想把它們磨快一些。

其中一把寶劍想,這些鋼鐵都來之不易,還是不磨為妙。它把這一想法告訴了鐵匠。鐵匠答應了它。

鐵匠去磨另一把劍,這把沒有拒絕。

經過長時間的磨礪,一把寒光閃閃的寶劍磨成了。

鐵匠把那兩把劍掛在店鋪裏。不一會兒就有顧客上門,他一眼就看上了磨好的那一把,因為它鋒利、輕巧、耐用。而鈍的那一把,雖然鋼鐵多一些、重量大一些,但是無法當寶劍用,它充其量隻是一塊劍形的鐵而已。

同樣出自一個鐵匠之手,同樣的工夫打造,兩把寶劍的命運卻有著天壤之別!鋒利的那把又薄又輕,而另一把則又厚又重;前者是削鐵如泥的利器,後者則隻是一個中看不中用的擺設而已。

人生的道理,也與此類似。人生的目的不是麵麵俱到,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把已經掌握的東西得心應手地去運用,它跟寶劍一樣,劍刃越薄越好,重量越輕越好。多餘的東西,無論是多餘的財富還是多餘的知識,都像劍刃上多餘的鋼鐵,應該毫不吝惜地磨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