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大片的宣傳模式費錢費力,吃力不討好,由於主流觀眾已經習慣泡在網上,具備互聯網基因的好口碑電影在網上會自動發酵,引爆流行,取得高票房。
2015年,國產大片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嚴重的低水平重複建設,供應過剩。中國並不是不能有自己的國產大片,而是需要適合新一代年輕觀眾的大片類型,但不是現在市麵上的這些類型。
國產電影需要對好萊塢“破壞性創新”
如果硬碰硬,中國電影機會渺茫,因為強弱有別,這是市場規律。但是方法巧妙,國產電影是可以彎路超車的。中國電影其實應該走“破壞性創新”模式。國產電影要與好萊塢進行錯位競爭,走另外一條路。其實長期以來國產電影之所以有市場,恰恰是因為國產電影更適合中國觀眾口味。
語言和文化是電影市場的天然壁壘,音樂市場也是如此。所以亞洲國家如日本、印度、韓國、港台、甚至泰國的電影市場可以獨樹一幟。而歐洲、南美、澳洲就沒這麼幸運,因為語係相通,所以基本上本土電影已經被好萊塢入侵。
既然本土化是國產片的優勢,那麼為什麼今天我們為什麼不找準這個定位繼續深耕細作呢?尤其是中國電影市場這幾年新增的三四五線城市觀眾,他們更是喜歡國產電影,正是他們容忍了國產電影的粗糙劣質,並願意和國產電影同時進步,所以這個市場才是國產電影最後的壁壘。
就跟前幾年的網絡歌曲一樣,它們就是深深紮根在此。到現在,歐美音樂、日韓音樂、港台音樂都沒能攻破這個龐大市場,這個市場成為了音樂的消費主力,遠超所謂主流的城市青少年市常相信中國電影市場也是如此!
所以,國產電影的機會在於服務新一代年輕觀眾和三四線城市觀眾!這個結論可能會令那些高高在上的“電影藝術論“人士感到不適,甚至是憤怒和輕蔑。他們可能不屑於服務這些低端觀眾,但是市場規律就是這麼殘酷,趨勢如此,任何不願改變的力量在它麵前都會被毀滅。
這也是新公司和小公司的機會所在,你無法與一線電影公司競爭,更無法與好萊塢競爭,你隻有聚焦細分市場才有機會。而以少勝多、絲逆襲的劇情隻存在於電影裏,做電影的人不能自己被迷惑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