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產電影有何突圍之策?(1 / 2)

行業觀察

眾所周知,2015年、2016年是連續兩年的好萊塢超級大片年。而2017年又是中國政府對引進大片與好萊塢重新談判的一年,中國會更加開放大片引進的數量和和合作模式。所以,未來幾年中國電影市場將是好萊塢大片當道,那麼國產電影有什麼突圍之策嗎?

國產電影的未來,不在於大片模式

去年幾部傳統大片的接連受挫,給中國電影敲響了警鍾。國產電影不能再按以前那樣粗放式的模式發展下去了,否則將麵臨滅頂之災。國產電影的未來可能不在於硬碰硬的大片模式,而在於年輕化、網絡化、IP化的、針對本土的新式類型片模式。

現在,已經有一些新式的電影公司開始萌芽了,他們像開發遊戲一樣開發電影,去“導演中心化”,完全以“用戶思維”為中心,來服務新一代的年輕觀眾。而新一代的影視大佬也可能會從中產生。

電影市場其實這幾年開始更新換代了,90後和三四線城市觀眾成為主流,年輕觀眾對年輕題材產生巨大需求,他們一方麵因為語言和文化壁壘,對好萊塢大片還沒有完全適應。另一方麵,他們對陳舊的國產大片模式也不感冒。他們需要的是適合他們自己的電影類型,這也導致年輕導演正在全麵接班老導演。

傳統大片吃力不討好

傳統大片一般都是老導演的作品,主要針對的是老一代觀眾。但是年輕新一代觀眾對這些題材並不感冒,他們更喜歡年輕題材的大片。而能提供年輕題材大片的年輕導演的接班還有一個過程。

現在電影主流觀眾已經成為90後的年輕新一代觀眾,但導演和電影公司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依舊按照慣性思維去砸錢生產一些過時的大片,所以造成虧損。

傳統大片的觀眾群體年齡偏大,他們上網較少,所以需要營銷費用高額的傳統渠道才能宣傳到位。這也是傳統大片宣傳費話費巨大,而用戶轉換率卻低的可憐的原因。年齡較大觀眾群體正在退出電影觀眾行列,通俗地說,就是人到一定歲數就逐漸不去電影院了。

傳統大片會遭遇連續兩年的好萊塢超級大片年,正麵競爭往往會成為炮灰。電影行業的繁榮發展,導致傳統大片的供大於求,並且傳統大片的營銷思路也都很傳統,它們往往都愛一窩蜂去紮堆搶占好檔期,結果內耗嚴重。例如國慶檔、賀歲檔都有大片成為炮灰,接下來春節檔也很凶險,相信也會出現多部炮灰。

物以類聚,做傳統大片的公司往往喜歡傳統導演,並且他們的營銷和發行思路也往往傳統的那一套簡單粗暴、費錢費力的方式。例如粗放的硬廣、包一些戶外廣告牌,搞盛大的明星發布會,以及一場一場的全國主要城市搞見麵會,隻追求過程,讓導演、明星和老板出席爽一下的形式,而產生不了用戶的購票轉換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