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後,當我西裝革履地去參加當地名流的一次聚會時,我一眼就認出了他。我走過去感激地伸出我的手,他茫然不解地看著我,我對他說:‘也許你已經忘了我,但我這一生都忘不了你,是你讓我懂得,我是一個真正的商人,你的一句話改變了我的一生。”
人與人交往時,隻有尊敬對方,交際活動才能順利進行,應努力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尊嚴。
施舍是一種善行,既施舍又維護了受施者的尊嚴,就是雙倍的善行。
紐約的冬天常有大風雪,撲麵的雪花不但令人難以睜開眼睛,甚至呼吸都會吸入冰冷的雪花。有時前一天晚上還是一片晴朗,第二天拉開窗簾,才發現已經積雪盈尺,連門都推不開了。
遇到這樣的情況,公司、商號常會停止上班,學校也通過廣播宣布停課。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唯有公立小學,即使那雪已經積得難以舉步,卻仍然開放。隻見黃色的校車,艱難地在路邊接著小孩子,老師則一大早就口中噴著熱氣,鏟去車子前後的積雪,小心翼翼地開車去學校。這是多麼令人驚訝的事實!犯得著在大人都無須上班的時候讓孩子去學校嗎?小學的老師也太倒黴了吧?於是,每逢大雪而小學不停課時,都有家長打電話去罵,妙的是,每個打電話的人,反應全是一樣—先是怒氣衝衝地責問,然後滿口道歉,最後笑容滿麵地掛上電話。原因是,學校告訴家長:
在紐約有許多百萬富翁,但也有不少赤貧的家庭,後者白天開不起暖氣,供不起午餐,孩子的營養全靠學校的免費中飯(甚至可以多拿些回家當晚餐),學校停課一天窮孩子就受一天凍,挨一天餓,所以老師們寧願自己苦一點,也不願意停課。
有家長會說:“何不讓富裕的孩子在家裏,讓貧窮的孩子去學校享受暖氣和營養午餐呢?”
學校的答複是:我們不願讓那些窮苦的孩子感到他們是在接受救濟,因為施舍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
學校想得真是太周到了。的確,施舍的時候應該考慮受施舍的感受。否則,隻有善良的初衷未必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從前有位善心的富翁,蓋了一棟大房子。他特別要求營造的師傅,把那四周的房簷,建得加倍的長,使貧苦無家的人,能在下麵暫時躲避風雪。
房子建成了,果然有許多窮人聚集簷下,他們甚至擺攤子做起買賣,並生火煮飯。嘈雜的人聲與油煙,使富翁不堪其擾;不悅的家人,也常與在簷下的人爭吵。
冬天,有個老人在簷下凍死了,大家交口罵富翁不仁。
夏天,一場颶風,別人的房子都沒事,富翁的房子因為屋簷特長,居然被掀了頂。村人們都說這是惡有惡報。
重修屋頂時,富翁要求隻建小小的房簷,因為他明白:施人餘蔭總讓受施者有仰人鼻息的自卑感,結果由自卑成了敵對。
富翁把錢捐給慈善機構,並蓋了一間小房子,所能蔭庇的範圍遠比以前的房簷小,但是四麵有牆,是棟正式的屋子。許多無家可歸的人,都在其中獲得暫時的庇護,並在臨走時問這棟房是哪位善人捐建的。
沒有幾年,富翁成了最受歡迎的人,即使在他死後,人們還為繼續受他的恩澤而紀念他。
人都是有自尊的,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人心的高貴不會因為財富的多少而不平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在你施舍財富,發揚愛心的時候,請顧慮一下別人的自尊心,你將會得到更為真誠的回報和祝福。
適其境而動其舌說話是一門藝術,該說的時候一句也不能省,不該說的時候半句也不可多,要適其境而動其舌。哪些該說哪些不該說,那就需要你三思而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