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幫助別人獲得成功—釣到大魚之後,自然在助人為樂之餘而得到豐厚的回饋,這就是與人為善的好處。人生在世,不要害怕“受人利用”,多方施善於人,必然多方受益。
一個人的快樂不算快樂,大家一同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是生活哲理,也是做人之道。
懂得與人分享,生活會變得分外地美好。我們的幸福和快樂需要朋友親人分享,需要身邊人分享,我們的痛苦和不幸也都要有人分擔。學會與人分享吧,如果沒有人分享,無論麵對的是快樂還是痛苦,是幸福還是不幸,都是一種痛苦。
同享福才能共患難
一份快樂,與另一個人分享,每一個都有一份快樂;一份痛苦,有另一個人分擔,每個人隻需承擔半份痛苦。當然,可以與人分享或分擔的不隻是快樂或者痛苦,還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事物,這些事物包括太多的東西,譬如,令人快樂的事物包括像金錢、財物、情感、榮譽、美食、享受、新奇事物、笑話等等,即便是情報信息之類,也可以分享。同一份信息,大家都可以共同分享,多少人分享便有多少份。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每個人都是一個信息源。因此,定期將你收到的信息與朋友們分享,這也是一種人情。
有福同享,才能有難同當。如果你想創立一番事業,那你就要懂得與他人分享。一個不懂得與他人分享的人,不可能將事業做大做成功。
1992年,在中關村的一條街上,郭凡生用自己的7萬元成立了慧聰公司,開始了創業之旅。如今,這條街上的許多創業人士多已銷聲匿跡,存活下來的公司寥寥無幾,而這其中就有慧聰公司。而且,這家公司不單存活了下來,還在全國各地擁有了數十家分公司,公司於2003年12月在香港成功上市,這其中奧秘何在呢?
各種傳媒都曾報道這樣的新聞:“慧聰上市,打造了126位百萬富翁。”原來,郭凡生成功的同時,還帶動了一大批成功的將士。反過來還可以這樣
說,正是這一大批渴求成功的將士,將郭凡生推上了成功的高峰。也就是說,郭凡生和這些創業人士的區別,就在於懂得與眾人分享。讓我們來看看郭凡生是如何解釋他在公司的章程裏所擬定的知識股份製:“公司在1992年初創的時候,就確立了按知識分配為主的分配方式。我們規定,公司的任何人分紅不得超過企業總額的10%,董事分紅不得超過企業總額的30%。連續八年,公司把70%以上的現金分紅分給了公司那些不持股的職工,而我們這些董事,公司規定得很清楚,誰離開公司,本金退還,不許持股。所以我們這些董事又都是公司總裁、副總裁,參與的也是知識分紅。”
這個章程為整個公司、為公司的員工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好的明天,郭凡生也一直在為員工們勾畫著百萬富翁的夢想。但許諾的股份畢竟不是現金,郭凡生如此苦心地追求與員工們共同分享日後的成功,這在許多員工眼中,也不過是一個烏托邦。郭凡生十幾年間極力推行的知識股份製一度被人指責為“騙人的把戲”。2000年公司虧損2000萬,隻有一兩個部門可以拿到超額獎,許多員工便紛紛離開。離開的員工甚至抱怨說:“你在用這種方式騙人。”
但還是有一批骨幹分子、忠誠的老員工選擇留下來。創業人士能夠與員工同享富貴,員工才能與創業者患難與共,同舟共濟。郭凡生“知識股份製”的製度安排,便成了“慧聰”的核心競爭力。為了這個美好的夢想,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也為了老板的慷慨,為了老板對自己的尊重,留下來的員工齊心協力,幫助郭凡生渡過了困難時期。
與他人分享不隻是慷慨,分享更多的是明智,認識到這一點對創業人士而言尤其重要,郭凡生的成功便印證了這一點。如果不是他早就在公司章程裏做出願與員工共同分享的製度安排,慧聰公司不會一下子就冒出126個百萬富翁,“慧聰”很可能早在2000年就已被淹沒;即便那時不被淹沒,“慧聰”也決不會有今日的輝煌,郭凡生也不會成為億萬富翁。
而當初與郭凡生同在中關村同時起步的創業人士,大多堅持低成本運作,對自己的員工很是吝嗇,能少給一分,就不多給一分,雖然當時這個行業的收入可觀,他們也在很短時間內買了車買了房,但如今回過頭來看,這些創業人士仍在中關村堅持,也算是有所成功,但總不成氣候,員工也走馬燈
般不斷更換。
郭凡生對這一點自是心中有數,他自己也有一番高論:“中關村企業有100萬利潤就分裂,有200萬利潤就打架,為什麼做不大呢?就在於這個公司隻有一個老板。老板拿走絕對的利益,而這個公司又不是靠老板的資本來推動發展的,當它的主體變為知識推動的時候,企業就要不斷地分裂,所以中關村的企業做大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