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感謝生命——感激生命給予你的一切(3)(1 / 2)

在加拿大傑斯帕國家公園裏,有一座可算是西方最美麗的山,這座山以伊笛絲·卡薇爾的名字為名,紀念那個在1915年10月12日像軍人一樣慷慨赴死—被德軍行刑隊槍斃的護士。她犯了什麼罪呢?因為她在比利時的家裏收容和看護了很多受傷的法國、英國士兵,還協助他們逃到荷蘭。在10月的那天早晨,一位英國教士走進軍人監獄—她的牢房裏,為她做臨終祈禱的時候,伊笛絲·卡薇爾說了兩句雋刻在紀念碑上不朽的話語:“我知道光是愛國還不夠,我一定不能對任何人有敵意和恨。”四年之後,她的遺體轉移到英國,在西敏寺大教堂舉行安葬大典。人們常常到國立肖像畫廊對麵去看伊笛絲·卡薇爾的那座雕像,同時朗讀她這兩句不朽的名言。

學著寬恕吧!遇事記恨別人的人,往往不能從被傷害的陰影中平安歸來,痛苦總是如影隨形,受傷害的反而是自己。因此,你一定要盡己所能地寬恕別人,這樣做也正是在寬恕自己。

換一種方式去愛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而且我們絕大多數人也都能夠真切地關愛自己的父母。每一個成年的子女,在父母年老的時候,都想盡自己所能,為父母創造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讓父母吃好、穿好、住好,但卻由於自己的繁忙,或者因為自己的大意,卻常常是給予了父母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忘記了父母還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們更需要的是孩子的關心而不僅僅是金錢。其實,愛,可以換一種方式去表達。

這是一個做女兒的講的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因為忘了一份文件,我從單位返回家中。推開門,看見父親獨自坐在沙發上對著窗外發呆,我走到父親身邊,他沒有察覺,看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又有一次,快下班時,我為了參加同事的生日回家換衣服,看到父親呆呆地站在窗前出神,我換好了衣服出來時,父親還是那種姿勢。

“我開始在意了。時不時留意父親,竟發現父親常常會一個人發呆很久,他就那樣一言不發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看著父親的背影我恍然明白,父

親有的是大把的孤獨時光:報紙看完了,他不愛看電視,也不愛去鄰居家串門,他隻能在自己的空間裏‘若有所思’,他的生活看似兒女孝順、風光無限,其實很苦很難熬。

“第二天上班後,我就給父親打電話:‘爸,我今天走得匆忙,碗筷也沒收拾,你洗一下吧;盆裏還有幾件衣服沒來得及晾曬…’父親大聲地一一允諾。下班回到家,父親樂嗬嗬地對我說:‘孩子,你交待的任務都完成了,我還把你沒來得及拖的地拖了。’

“此後,我總是刻意地留一些雜活給父親,每每下班回來後,我看到的是一個整潔的家和父親的笑容。

“我這一‘懶’,父親便有了‘用武之地’,每天顯得忙忙碌碌,精神奕奕,還會時不時樂嗬嗬地告訴我他的‘工作計劃’。看著父親充實的生活和燦爛的笑容,我的心中開出了欣慰的花朵。”

其實,孝順有許多種方式,愛也有許多種方式。當你看到父母豐衣足食背後落寞的眼神時…不妨換一種方式去“愛”他們。

孩子對父母真正的孝心,不在於給予金錢有多少,而在於子女對父母付出了多少愛心。

一個在外打工的女孩,托同在省城打工的老鄉給父母帶東西,帶回的全是鄉下很容易買到的,比如一袋速凍餃子、湯圓、豆包,還有幾袋醬油、味精、洗衣粉,裝了滿滿兩大紙箱。女孩的母親高興地打開紙箱,把那些東西擺了一炕,她邊擺邊興奮地告訴那個青年:“女兒好幾次寫信回來,說她找了一個好單位打工,什麼東西都分,吃都吃不了,讓我們別惦記著她。起初我還不大相信呢,以為她怕我掛念她,看到她拿回來的這些東西,我就放心啦。”

看到老人家滿臉的喜悅,青年的心倏然一動—真是難得老鄉的一番孝心了。

隨後的幾天裏,在女孩母親慷慨的分贈和充滿自豪的講述中,青年看到了左鄰右舍那羨慕的目光,看到了女孩母親那無法形容的幸福。

對父母的孝敬,表現在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當中,表現在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上,其實,父母需要更多的是子女的愛心。

讓愛生愛

常言說,婆媳關係是最難處理好的一種家庭關係。媳婦並不是婆婆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所以彼此難免有人心隔肚皮的時候,但任何事都不是絕對的,做兒媳婦,隻要掌握一些與公婆相處的方法,就可以改善與公婆之間的關係,從而促成家庭生活的圓滿。

在一個村莊裏,一位年輕的村婦和她的婆婆關係非常不好。她覺得婆婆一直在和她作對,處處為難她,她心裏總是想著如何對付她的婆婆。

一天,年輕的村婦來到一家醫院,問一位慈祥的女醫生:“醫生,有什麼秘方可以毒死我的婆婆嗎?我受不了她的虐待了。”

女醫生聽了,沒有阻止她,笑著說:“我給你開一劑‘酸泥丸’,你可以在每天吃飯之前拿出一顆給她吃。隻是每次給她吃‘酸泥丸’的時候,你要故意裝做很孝順的樣子侍候她,她才不起疑心。三個月後,你的婆婆就會有所變化,那時你來我這兒,我再給你加重藥的劑量,到第一百日,必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