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3 / 3)

依據宗法製度的嫡庶、長幼、親疏等項關係,確定貴族的貴賤、大小、上下各種等級區別。這些等級區別,形成為宗法製度的各種名分。按照名分,也確立了倫理規範和禮法製度。

西周政權實行著名的兩都製度,也就是首都和陪都製度。

首都“宗周”位於陝西省長安區灃河兩岸,又分為兩部分:文王作豐邑在河西,周武王作鎬京處河東,之所以名“宗周”是由於這是周族的聚居地,祖先宗廟的所在地。

“成周”位於今洛陽附近,在西周青銅器銘文和《尚書》等文獻中,又稱為新邑、新邑洛,又分為分為王城和城周兩個城邑:“成周”,意味周朝大業已“成”西周設立兩都架構,是不足為怪的,從地理上講,宗周處於西部邊陲,不僅無法有效的控製從商族手中奪取的中原地區,還時常收到西北方向戎族的威脅(最後鎬京就陷落在犬戎的手裏),所以在地處中原咽喉的洛邑附近建立陪都可有效的統治殷商遺民和周圍少數民族.

雖然成周是周公一手興建的,但武王其實早注意到了這點他在滅商返回途中,\"宅茲中國,自之於民\"。直到周公攝政,輔佐成王登基,平定三監叛亂,擊潰東夷聯軍,才正式的開始興建洛邑。

井田製度是奴隸社會國家的經濟基礎,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生產關係的主要部分。它與宗法製度緊密相連,在西周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周天子在名義上是全國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以天下宗主身份,將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給新舊諸侯,諸侯國的國君在封地範圍內又有最高的權力。

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製,古代封建製國家的墾田是有限度的,主要集中在一些都邑的周圍。特別是王都和諸侯國都的近郊,比較好的熟田大都集中在這裏。這些良田,都是經過精心的疆理,按正南北和正東西的方向,有縱橫交錯的大小道路和灌溉溝渠,整治成十分方正的大小相連的方塊田,這就是標準的井田。

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塊為一百畝(約合今三十一畝多),作為一個耕作的單位,稱為一田。縱橫相連的九田合為一井,麵積約為一平方裏。十井稱為一成,百井稱為一同。也有以一田為一夫,十夫為一井,再以百夫、千夫作為計算大田的單位的。

西周實行井田製。每個男性主要勞動力授田百畝(相當於31畝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間更換一次分配的田地。當時普遍采用熟荒耕作製,使得農業生產有了很大進步。

周代的刑罰,有墨(臉上刺字塗青)、劓(割鼻)、刖(斷足)、宮(男去勢,女禁錮)、大辟(斬首)五刑。此外,還有鞭刑和流放。判處五刑的律條,共有三千條。法網嚴密,遠遠超過了前代。

貴族犯法,往往可以獲得特赦,即使按律判刑,又可以“贖刑”。如墨刑罰一百鍰(一鍰為六兩銅),劓刑罰二百鍰等等,即可免刑。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周王朝有嚴格刑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禮以父係社會體製之下形成的宗法製為基礎,用以調解和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關係。刑罰是用來控製、鎮壓平民,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贖刑等刑罰和一套訴訟審判製度,極為殘忍。

周王室保持了龐大的軍旅。這種軍旅,用於宿衛宗周的有六師,稱為“西六師”;在成周鎮懾東方諸侯的有八師,稱為“成周八師”。共十四師,達十四萬人以上。分封的諸侯國,都有一定的武裝力量。大國一般不超過三軍,小國也有一軍。

諸侯國的軍隊,周王都能調遣,實際上也屬於整個周王朝武裝力量的一部分。

西周的軍隊,名義上是由周王直接指揮和調遣,重大的征伐,周王常親自率兵出征。如果周王不親自出征,則指派重要的卿士統率中軍,作為全軍的指揮者。

軍隊的組成,以戰車為單位,一輛戰車謂之一乘。各級軍官,由地位與之相應的貴族擔任。最基層的甲士,則由最低級的貴族和平民充任。奴隸則在軍隊中服雜役。

軍隊是西周國家政權的又一根重要支柱,它肩負對內鎮壓異己、守衛疆土,對外征伐和擴張的職能。西周軍隊的最大編製單位與商代一樣仍然稱師,西周金文和《詩經》等文獻中屢有提及。《周禮。地官。司徒》雲:“五人為伍,五伍為兩,五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按此,在師之下尚有旅、卒、兩、伍等編製單位。與此相應的軍事將領按《尚書。牧誓》所說有師氏、亞、旅、千夫長、百夫長等。

西周軍隊的統帥是周王,他經常率領軍隊親自出征,西周軍隊的各種主要軍官亦往往由周王任命。

周人是同姓不婚的民族,它以通婚的方式和其他的族群聯合在一起,同時以包容的方式來共存,不僅在燕國的地點如此,即使在長江邊靠近下遊的當塗縣所出現的遺址也有同樣的現象。這種包容性極強的情況使得周人可以繼承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的傳統,那個傳統就是從一個交流混合體裏麵構成的共同體係,它在周人身上得到延續。

周武王滅眾多小國建立較大的侯國,強迫封建製的小邦國接受周朝的分封製,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諸侯與周王室的親疏關係而劃分的。

周王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采取了“眾建諸侯、裂土為民”的分封製。

東征結束後,周公按原來的計劃,在東方修建洛邑,以加強對東方的監督。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軍隊八師駐守,作為朝會東方諸侯的東都。

於是,西起岐陽,東到圃田,所有渭、涇、河、洛地帶,都成為周的王畿。關中的鎬京被稱為“宗周”;東都王城被稱為“成周”。

周公為了加強對全國廣大地區的統治,便實行大分封,以作為王室的屏藩。首先,對於殷都舊地,以朝歌為中心,封給武王弟康叔,建立衛國。

東方以商丘為中心的商代宗邑,分封給舊殷貴族中反對紂王的微子啟,稱為宋公,使他保持商人的宗祀。

周公自己受封以今天山東曲阜為中心的魯國,命長子伯禽前往。受封時,又分有“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具備有周王室的各種文物製度。魯國成為代表王室鎮撫東方的大國。

在海、岱之間的薄姑故地,由師尚父受封,在營丘建立齊國。對於違抗王室的侯伯之國,齊國有征伐的特權。

河東地區,是北通太原防禦群翟部落內侵的前哨。為了加強鎮守,封成王同母弟叔虞於唐國故地,建立晉國。

周王室除了加強廣大“東土”的統治之外,又擴展了它的“北土”和“南土”。在北方,為了加強控製燕山南北和遼西一帶的戎翟部落,周王封召公奭於薊,建立燕國。

在南方,為了加強對巴、濮、楚、鄧等部的控製,在淮水上遊建有蔣、息等同姓國,在唐、白河流域建有申、呂等薑姓國,還在淮、漢之間建有“漢陽諸姬”,在大江下遊的江東地區,在文王以前,就有太王的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吳國。

在周王朝統治下,還有大量的舊國。仍然保持原來的地位不變。

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國,姬姓之國共有五十三個,占了其中的絕大部分。而在姬姓之國中,屬於文王諸子的有十六國;屬於武王之子的有四國;屬於周公後裔的有六國。這些封國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內的采邑。它們廣泛地分布在中原地區內,與眾多的舊國錯雜在一起,這就直接加強了周王室的統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