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1 / 3)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當中國曆史進入周王朝時代,中國遠古社會也走向鼎盛時期。

也正是從周朝開始,境內的各個民族與部落之間,開始了不斷融合的大過程,這個期間,也是華夏民族逐步形成的過程,最後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期,其中也包括了夷、蠻、越、戎狄、肅慎、東胡等諸多少數民族。

周天子的先祖起源於黃帝一族,當時地處西方一個古老民族的周人首領,當時主要負責管理農事,整個氏族部落也是一個善於農業耕作的部落,這大大促進了周氏部族經濟的發展。

在經曆了堯舜禹湯時期過後,周族的封地開始進入陝西一帶,在夏代後期,隨著夏王朝的統治力量逐漸被削弱,外加西北的遊牧部落不斷南下侵擾,周人一族的生產和生活,開始受到比較嚴重的影響,於是他們不得不北遷到涇水中遊一帶。

在西周王朝的後期,隨著社會矛盾,以及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所有人開始對土地以及自己的政權,展開了一場爭奪,從此大大加速了西周王朝的滅亡,舉國的暴動,直接動搖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基礎,於是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死,西周王朝滅亡。

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開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西周共經曆11代,12個王,整個過程276年。

任何一個王朝的政治權利,出現大麵積徹底的腐敗,必然就會造成內外矛盾,並且空前尖銳,就像當年周文王認為討伐商朝的條件已經成熟,便在臨終前,囑咐姬發準備發推翻商朝一般。

於是,在周武王即位後,就趁商朝主力大軍征戰在外之際,直接率軍開始東征,在與其他諸侯相會,並公開發表討紂的檄文,率領兵車300輛、士卒4.5萬人、虎賁軍3000人,開始了浩浩蕩蕩地向東進發。

一路東征,周武王多次誓師,並且不斷指出商紂之罪,最後像庸、蜀、羌、鬃、微、盧、彭、濮等小國也率兵配合,一路東征數年,最後商紂王組織的17萬人大軍與周武王大軍對陣,但是由於商朝軍士無心戰鬥,最後大量的陣前倒戈,最後還引導周軍攻商紂。

商朝紂王本想倉惶逃遁,但最後自焚而死於鹿台,商朝滅亡。

周武王姬發在控製了商朝原來的統治地區以後,又出兵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最後牢固控製東方的大片領土,但是周武王又開始麵臨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他該如何安排四處的諸侯。

但最後周武王還是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製度,采取分封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

也就是把周武王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在各地中間,建立起圍繞天子的諸侯小國,讓一個個諸侯國,最後成為一方土地的統治據點,這樣它們就起到了拱衛周王室的作用。

其實在周武王滅掉商朝之後,在回到鎬京城中,他就深感鎬京城與新征服的地區直接相距太遠,曾經想在伊洛河地區建立新的首都,不過他的這一想法尚未實現,就突然的病逝而去。

伊洛河,是古代伊河與洛河的簡稱,是指二水交彙之處。

在武王死後,周成王(誦)即位。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初武王封紂子武庚於殷,以弟管叔鮮、蔡叔度監之。至武庚聯合管蔡與東方夷族叛周。周公東征,平定叛亂,統治擴及東方,大規模多封同姓與異性諸侯。七年,周公還政成王,營建“天下之中”洛邑於洛水之陽,於是豐鎬為“宗周”,洛邑為“成周”。

由於周公旦在宗周攝政,魯侯之爵由他的長子伯禽就封。魯國的地望在今天的山東曲阜,已發現魯城遺址;薑尚所封的齊國,在今山東臨淄;召公所封的燕國在今北京房山,也已發現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亂被平息後,該地封給武王之弟康叔,為衛侯,已在河南浚縣發現衛國遺址;紂的庶兄微子啟未參預武庚叛亂,他作為商族的後裔被封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

在衛國的西邊,還有個晉國,成王攻滅唐國後,以其地封給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與曲沃交界處已發現其遺址。這些諸侯國的封地往 往形成犄角之勢,互有聯係、互相製約,因而在早期階段對政治局麵的穩定確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獻中所說“成康之際,四十年刑錯不用”,正說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亂後,周王朝出現了一段安定的局麵。

周人在經過一係列戰爭之後,控製的地域南到巴、濮、鄧、楚;北到肅慎、燕、亳;東邊到達濱海;西邊直抵甘、青。其範圍比商朝的地域還大。周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家機器,對域內實行有效的統治。

製訂的刑罰,比商代更係統。常備軍的人數比商代還多,在宗周駐有六師,在成周駐有八師。全國的土地與臣民,名義上都屬周王所有,即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所以,周王封給諸侯土地與臣民時,要舉行授土授民的儀式。所封的諸侯國,要定期朝見周王,有保衛王室的義務。他們還要向周王納貢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納貢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懲處。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讓或交換土地,漸漸將土地變為私有財產。

同時,隨著新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私田的數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現,對以井田製為基礎的土地公有製,起到腐蝕和衝擊的作用。

周康王(釗)死後,子周昭王(瑕)繼位。昭王十六年,他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經3年,昭王還師渡過漢水時溺死,軍隊也遭覆滅。繼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在位長達44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穆王好遊行,致使朝政鬆弛。

彼時東方的徐國正處於徐偃王時期,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也曾南征,通過聯合楚國的力量,才得以平定,均未獲得重大戰果。東方的夷族也時常侵擾周境,戰事不斷。噩侯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國東國”,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驚朝野。

周王派西六師、東八師前往作戰,仍無力抵禦。後靠同姓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勝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時期最重要的外患。

經過昭穆時代,周朝實力削弱。這一時期,犬戎的勢力逐漸強大,阻礙了周朝與西北各國的往來,穆王西征犬戎,“獲其五王”,並將一批犬戎部落遷到太原,打通了周與西北各國的道路。以後,犬戎仍屢次侵犯周境。周懿王時,出現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麵,周人深為所苦。

到周厲王時期,國內矛盾日趨尖銳。厲王橫征暴斂,虐待百姓,還不讓國人談論國家政事。連年戰亂,給民間帶來深重的疾苦。與此同時,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為壓製國人的不滿,厲王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加殺戮。結果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起義。前841年,國人大規模暴動,厲王被迫出奔到彘。朝中由召公、周公(周定公)兩大臣行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厲王死,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周宣王繼位後,汲取教訓,改變政策;為解除戎狄的威脅,還發動了對戎狄的防禦戰爭,取得了勝利。在對荊楚、淮夷的戰事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因而號稱“中興”。但是社會中各種矛盾依然存在,整個社會仍處於動蕩之。曆史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

商周時期中原已進入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周邊的一些地區仍相對落後一些。因此,為財富及利益所驅動,周人與其它國族的戰爭幾乎一直不斷。江漢流域是蠻族的根據地。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了衰象。宣王幹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遭敗績。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薑氏之戎戰於千畝,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