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四章:官場詬病(2 / 2)

因為神機師的組成,本來就是由長安城內各大勢力,一起出人出錢組建的,所以他隻是變相的采取一種架空,比如神機師副統領司徒文斌,他指揮的三支神機師千人隊,由葉家和虢家的人馬構成,反之葉振寧副統領指揮的三支千人隊,則是由司徒家的人馬組成。

雖然這樣的做法和認知,都是沒有問題的,出發點當然也是不容置疑的,可實際情況如何呢?

副統領司徒文斌雖然沒有辦法完全控製麾下的三支千人隊,無法搞臨陣投敵,但是卻可以間接讓麾下士兵去送死,這就像在二十一世紀,因為異地為官,出現的一些不容忽視的現象,由於個別地方的官員換得太勤,客觀上導致了部分官員,因為政績觀的扭曲,過於急功近利大搞立見成效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而不願去立足本地,長遠的去抓那些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城市基礎工作,甚至一見到棘手的矛盾困難,就躲著走、繞著幹。

一些地方之所以存在一些久拖不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往往也與此有關。

預防官員腐敗也是一樣,一起起觸目驚心的腐敗窩案、串案,一個個倒下去的異地為官的一把手,其實還是因為在官員的監管體製製度建設上,出了大問題。

在製度問題上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對官員手中的權力和行使過程,缺乏有效的監督,這樣腐敗官員就形成了,官到這一級,就沒人管!

缺乏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勢必導致絕對的腐敗,這是一條千古不易的真理,所以就連穿越之古代社會的黃子軒,也不免遇到了一次血淋淋的教訓,作為一個大權在握的官員,倘若在任職時候,還是有很多的空子可以鑽的,說了算、一言堂,都是要不得的。

可見,官員交流和異地任職,固然很重要,但與此同時,還應當著眼於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員監督機製,一套真正反映官員實績的政績考核機製,不管一個一把手官員在哪裏任職,都能受到有效監督製約,都能獲得客觀真實評價。

不能把官員廉政勤政的希望,僅僅寄托在換個地方幹之上,而是必須在有效約束監督官員權力行使方麵,邁出實質性步伐、拿出真正管用的措施,隻有這樣,官員人事製度改革,才談得上效益巨大、意義非凡。

不過在黃子軒意識到這些問題時,已經有點晚了,因為在司徒文斌的叛變下,長安城的東門已經被不攻自破,好在黃子軒就要心灰意冷之時,慕容墨帶領著五千精銳虎賁,及時趕到東門,暫時壓製住了東門的變故,但麵對數萬申侯、犬狄大軍,以及數千司徒家叛軍,還是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