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們所熟悉的明星還有:章子怡7800萬的個人收入雖然無法和姚明相提並論,但還是相當可觀;易建聯的個人收入從2008年的2900萬人民幣上升至2009年的3710萬;而郭晶晶的個人收入也達到3050萬;乒乓名將張怡寧的個人收入達到1345萬元,王勵勤個人收入達到1150萬;而林丹的個人收入則為1475萬。
【經濟學聊天室】
近年來,個人收入的多少被看做是身份的象征,於是出現了各種類型的收入排行榜。不管是哪種排行榜,也無論在排行榜中位居第幾,能在榜上留名的人物,他們的個人收入都非常可觀。姚明這些明星們的收入如此之高,當然也是和他們的辛苦付出以及明星效應成正比例的。
個人收入作為一項經濟指標,是指個人從各種途徑所獲得的收入的總和。個人收入反映的是個人的實際購買水平,預示了消費者未來對於商品、服務等需求的變化。個人收入指標可以用於預測個人的消費能力,是對未來消費者的購買動向及評估經濟情況好壞的一個有效指標。
總體說來,個人收入提升總比下降的好,個人收入提升代表經濟景氣,下降當然是放緩、衰退的征兆,對貨幣彙率走勢的影響不言而喻。如果個人收入上升過急,央行擔心通貨膨脹,又會考慮加息,加息當然會對貨幣彙率產生強勢的效應。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個人收入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工資總額,二是工資外收入。關於工資總額很好理解,就是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加班工資等。而工資外收入則是指職工在工資總額以外在本單位內或單位外獲得的現金或實物,主要包括保險性福利費用、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等。
個人收入主要反映了居民的收入情況。隨著全國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人們的個人收入水平也得到較大幅度的增長。在個人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過程中,“個人可支配收入”比單純的個人收入更有價值,因為它代表每個人可用於消費支出或用來儲蓄的貨幣金額。個人可支配收入指個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遺產稅和贈與稅、不動產稅、人頭稅、汽車使用稅以及交給政府的非商業性費用等以後的餘額。
國家統計局於2009年7月27日公布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情況,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1.2%,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8.1%。調查資料顯示,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人民幣,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2733元。
但是很多人認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居民收入增長之快,與他們自身的真實收入相比,存在很大偏差。其實製約公眾工資增長和消費“感覺”的,不單是收入和消費的絕對增長幅度,還有住房、養老、醫療、教育、保險等公共產品的供給與保障。目前這些公共產品的供給卻始終難以讓人樂觀——昂貴的醫療救治、動輒大談市場化的教育、堅挺飛漲的房價猶如三座大山,壓得在俗世中生活的人們喘不過氣來。尤其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之下,人們生存的狀況更是步履維艱。如此情境下,可支配收入自然感覺不到漲;消費支出,更是分分都要花在刀刃上。
我們的個人收入是在不斷增長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在個人收入不斷增長的同時,我國的GDP也在不斷攀升,隻是近些年來個人收入的增長幅度多數年份低於GDP的增長,居民最終對GDP的分享逐年減少,因此,居民個人收入與GDP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政府部門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居民收入上,讓更多人能從GDP的增長中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