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鏈接】
人口紅利
經濟學中所謂的“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成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麵。
一國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同時,少兒撫養比亦迅速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撫養負擔輕、於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人口經濟學家稱之為“人口紅利”。中國目前的人口年齡結構就處在“人口紅利”的階段,每年供給的勞動力總量約為1000萬,勞動人口比例較高,保證了經濟增長中的勞動力需求。由於人口老齡化高峰尚未到來,社會保障支出負擔輕,財富積累速度比較快。
貧富差距為什麼越來越大——基尼係數
【軼聞趣談】
在各大網絡論壇上,由網友劃分的“最新中國貧富標準線”很流行,摘抄如下:
超級大富豪:年收入在5000萬以上
大富豪:年收入在1000~5000萬
富豪:年收入在300~1000萬之間
富人:年收入在100~300萬之間
高產者:年收入在30~100萬之間
中產者:年收入在15~30萬之間
低產者:年收入在8~15萬之間
窮人:年收入在3~8萬之間
很窮的人:年收入在1~3萬之間
非常窮的窮人:年收入在5千~1萬之間
窮得沒衣服穿的人:年收入在1千~5千之間
窮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窮人:年收入在100 ~1000元之間
窮得幾乎要死的窮人:年收入在30~100元之間
死路一條的窮人:年收入在30元以下
【經濟學聊天室】
這當然是搞笑版本的“貧富標準線”,我們也不必與自己的收入相比照。但是從這個“標準線”的背後,我們也應該看到一個社會現象:富者很富,窮者很窮。用經濟學術語來說,這就是收入分配中的“馬太效應”。在國民收入分配領域,馬太效應進一步顯現出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狀態,這種情況對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進步產生一定影響。因此,用以測量貧富差異程度的基尼係數應運而生。
世界銀行發表了一份數據,最高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這兩個數字的比在中國是10.7倍,而美國是8.4倍,俄羅斯是4.5倍,印度是4.9倍,最低的是日本,隻有3.4倍。
基尼係數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於191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
基尼係數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基尼係數最大為“1”,最小等於“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後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但這兩種情況隻是在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係數的實際數值隻能介於0~1之間。
目前,國際上用來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標很多。基尼係數由於給出了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異程度的數量界線,可以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采用。
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一般發達國家的基尼指數在0.24到0.36之間,美國偏高,為0.4。2007年,中國的基尼係數達到了0.48,已超過了0.4的警戒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