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國際經濟一體化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大家都生活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小國和大國因為經濟上的聯係加強,軍事上的爭端減少了,日子富裕了。
直到有一年,老天突然大旱,糧食減產,大國的大王宣布糧食向小國禁運,不到半年,小國的國王帶著多年來積累的所有財富,帶著舉國的臣民,投降了!
【經濟學聊天室】
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國家經濟分工很重要,沒有分工就沒有效率;但在注重發揮自己比較優勢的同時,還必須重視經濟結構的安全。
事實上,參與國際分工並沒有錯。國際分工指世界上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各國生產者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勞動聯係,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地區)經濟聯係的基礎。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從一國國內向國際延伸的結果,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對於任何國家而言,都具有自己的比較優勢,出口具有自己比較優勢的產品,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亞當·斯密曾經舉過這樣的一個例子。在狩獵社會,一個人在一開始既打獵又造弓箭,後來她發現自己更擅長造弓箭,他專門造弓箭去換獵物比二者都幹的效率更高;另外一個人在開始的時候也是既打獵又造弓箭,後來他發現自己更擅長打獵,他專門打獵去換弓箭,比二者都幹的效率更高。於是,他們各自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然後進行交換,這樣他們比以前生活得更好。
到了現代社會,分工就不僅僅限於個人與個人之間,而已經擴展到全世界範圍內。比如說,波音公司能夠24小時工作,光纖電纜、網絡將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和工程師連接起來。波音747噴氣式客機的450萬個零部件是由世界上8個國家的100個大型企業和15000個小型企業參與協作生產出來的,人們已經無法判斷波音的飛機是哪個國家的產品。在比較優勢和分工交換的指引下,跨國公司不斷努力降低交易成本和要素成本,並且讓分工遍及世界每一個角落。
國際分工主要分為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兩種形式。我們經常見到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分工形式是垂直型分工,即部分國家供給初級原料,而另一部分國家供給製成品,如發展中國家生產初級產品,發達國家生產工業製成品。當然在國際經濟中,分工並不是如此簡單,往往某個產品從原料到製成品,須經多次加工。經濟越發達,分工越細密,產品越複雜,工業化程度越高,產品加工的次序就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發達國家的相互貿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分工的基礎上的。水平分工可分為產業內與產業間水平分工。產業內分工是指同一產業內不同廠商生產的產品雖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程度,但其外觀設計、內在質量、規格、品種、商標、牌號或價格有所差異,從而產生的分工和相互交換,它反映了寡頭企業的競爭和消費者偏好的多樣化。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工業部門內部專業化生產程度越來越高。部門內部的分工、產品零部件的分工、各種加工工藝間的分工越來越細。
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發展有先有後,側重的工業部門有所不同,各國技術水平和發展狀況存在差別,因此,各類工業部門生產方麵的分工日趨重要。各國以其重點工業部門的產品去換取非重點工業部門的產品。工業製成生產之間的分工不斷向縱深發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分工。
對於中國來說,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同時重視經濟結構安全,讓國際貿易使我們生活的更加美好!
【知識鏈接】
經濟全球化
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係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
經濟全球化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麵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美國記者為什麼離不開中國產品——中國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