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市場先生”是好友還是損友:供需與經濟學(3)(1 / 3)

鑽石為什麼比水更珍貴——價值悖論

【軼聞趣談】

有一個窮人家徒四壁,僅有的財產是一隻舊木碗。一天,窮人上了一隻漁船去幫工。不幸的是,漁船在航行中遇到了特大風浪,被大海吞沒了。船上的人幾乎都被淹死了。窮人抱著一根大木頭,才幸免於難。窮人被海水衝到一個小島上,島上的酋長看見窮人的木碗,感到非常新奇,便用一口袋最好的珍珠、寶石換走了木碗。

一個富翁聽到了窮人的奇遇,心中暗想,“一隻木碗都能換回這麼多寶貝,如果我送去很多可口的食品,該換回多少寶貝!”富翁裝了滿滿一船山珍海味和美酒,曆盡艱辛終於找到了窮人去過的小島。酋長接受了富人送來的禮物,品嚐之後讚不絕口,聲稱要送給他最珍貴的東西。富人心中暗自得意。一抬頭,富人猛然看見酋長雙手捧著的“珍貴禮物”,不由得愣住了:它居然是窮人用過的那隻舊木碗!原來木碗在這個島上是絕無僅有的,是最珍貴的東西。

【經濟學聊天室】

亞當·斯密曾在《國富論》中寫道:“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有用,但它幾乎不能夠買任何東西……相反,一塊鑽石有很小的使用價值,但是通過交換可以得到大量的其他商品。” 一噸水才幾塊錢,而成千上萬噸的水才換得的一顆鑽石,除了能讓人炫耀他的財富外,幾乎沒有什麼用途。但為什麼水的用途大而價格低,鑽石的用途小卻價值大呢?這就是著名的“鑽石與水悖論”,也就是“價值悖論”。

這的確是一個“悖論”!水的使用價值大,卻不值錢,而鑽石卻沒有多少實用價值,卻價值連城?

經濟學家約翰·勞認為水之所以用途大、價值小,是因為世上水的數量遠遠超過對它的需求,而用途小的鑽石之所以價值大,是因為世上鑽石的數量太少,不能滿足對它的需求。正像俗話所說的那樣,物以稀為貴。他的觀點是以數量與需求的關係來決定物品價值的。

而經濟學家馬歇爾則用供求均衡來解釋這一“謎團”。他認為,人們對水所願支付的價格,由於水的供應量極其充足,而僅能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可是,鑽石的供應量卻非常少,而需要的人又多,所以,想得到它的人,就必須付出超出眾人的價格。

這些解釋不無一定的道理,讓我們再來看看西方邊際學派用“邊際效用”來如何說明價值悖論。

由於水的數量一般來說總是取之不盡的,而人對水的需要總是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無休止。就拿喝水來說,隨著人的肚子逐漸鼓脹起來,最後一單位水對他來說就變成可喝可不喝的了,也就是說,最後一單位水對人增加的“效用”也就很小。西方邊際學派認為邊際效用決定商品的價值,邊際效用小,其價值也小,而鑽石的數量相對人的需求來說卻少得可憐,因此它的邊際效用很大,於是價值也大。這就足以解釋 “水與鑽石的悖論”了。

而上文講述的“木碗與鑽石”的故事也可以用邊際價值理論來解釋。一般情況下,隨著人類手工業的發展,隻要有木材,就能造出木碗,於是木碗卻比比皆是,但人類社會的寶石極其稀少,因此,最後一隻木碗對於人們來說是幾乎不可能出現的。因此,最後一隻木碗對人增加的效用是極小的。所以,鑽石的價值或價格遠遠高於木碗。

而這個海島上的情況卻完全相反:鑽石數量極多,木碗僅此一隻。對於這個海島上的人來說,木碗不僅造型奇特,還具有實用功能,顯而易見,木碗的邊際效用價值遠遠大於寶石。

因此,我們也可以用邊際效用解釋生活中的其他一些常見現象:某些物品雖然實用價值大,但是卻廉價,而另一些物品雖然實用價值不大,但卻很昂貴。

【知識鏈接】

效用價值論

以物品滿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對物品效用的主觀心理評價解釋價值及其形成過程的經濟理論。在19世紀60年代前主要表現為一般效用論,自19世紀70年代後主要表現為邊際效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