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計沉沒成本也反映了一種向前看的心態。對於整個人生曆程來說,我們以前走的彎路、做的錯事、受的挫折,何嚐不是一種沉沒成本。過去的就讓它過去,總想著那些已經無法改變的事情隻能是自我折磨。
過去所說的話、所做的事均代表著昨天,無論對錯,無論你如何後悔都已經無法更改,這與沉沒成本的道理是一樣的。昨天的成本已經打進去了,是贏是虧,都是昨天應該的支出,從今天來看,這些成本是昨天的沉沒成本。人在思考問題時老是後悔莫及、悔不當初,其實是非理性的,是自己給自己尋找痛苦。
所以,應該承認現實,勇敢地承認自己過去言行的對與錯,把已經無法改變的“錯”視為昨天經營人生的壞賬損失,今天經營人生的沉沒成本。以全新的麵貌去麵對今天,這樣才是一種健康的、快樂的、向前看的人生態度,以這樣的態度去麵對人生才可能輕裝上陣,才可能有新的成功,才會有輝煌的人生和幸福。
【知識鏈接】
生產經營中的沉沒成本
一般說來,資產的流動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強,其沉沒的部分就越少。“現金為王”的觀念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固定資產、研究開發、專用性資產等都是容易沉沒的,分工和專業化也往往與一定的沉沒成本相對應。此外,資產的沉沒性也具有時間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轉化。以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固定資產為例,在尚未使用或折舊期限之後棄用,可能隻有很少一部分會成為沉沒成本,而中途棄用沉沒的程度則會較高。
她為什麼要“東食西宿”——機會成本
【軼聞趣談】
《藝文類聚》裏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齊國有一個人家的女兒,有兩家男子同時來求婚。東家的男子長得醜,但是很有錢;西家的男子長得俊美,但是很窮。父母一時間陷入了兩難之中,不知道該如何抉擇,因為無論選擇哪個都會有所失。
於是父母便征詢女兒的意見:“要你自己決定願意嫁給誰要是難以啟齒,不便明說,就以袒露一隻胳膊的方式,讓我們知道你的意思。”
女兒便袒露出兩隻胳膊。
父母感到奇怪,問其原因,女兒說:“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
【經濟學聊天室】
麵對有限的資源,為了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人們必須選擇放棄。由此看來,做出選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根源在於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所得必有所失。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時,選擇吃魚,那麼就不能吃熊掌,熊掌就是選擇吃魚的機會成本。經濟學家常說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選擇行為都有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又稱“選擇成本”,是指做一個選擇後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說,為了得到一種東西而必須放棄另一種東西。其實對於“齊女”來說,東家、西家都具有吸引力,無論選擇哪個,都會造成機會成本的損失,這也就是為什麼“齊女”不能做出決策的原因。
機會成本並非會計學意義上的成本,而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學概念。要想對備選方案的經濟效益作出正確的判斷與評價,必須在作決策前進行分析,將已放棄的方案可能獲得的潛在收益作為被選取方案的機會成本計算在內。
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中曾用熱狗公司的事例來說明機會成本的概念。熱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時,但不領取工資。到年末結算時公司獲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觀利潤。但是如果這些所有者能夠找到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們所獲年收達45000美元。那麼這些人所從事的熱狗工作就會產生一種機會成本,它表明因他們從事了熱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他獲利更大的機會。對於此事,經濟學家這樣理解:如果用他們的實際贏利22000美元減去他們失去的45000美元的機會收益,那他們實際上是虧損的,虧損額是45000-22000=23000美元。雖然實際上他們是贏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