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一般來說,資源如果能夠得到相對合理的配置,經濟效益就顯著提高,經濟就能充滿活力;否則,經濟效益就明顯低下,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甘地為什麼要扔掉另一隻鞋——沉沒成本
【軼聞趣談】
一次,印度的“聖雄”甘地乘坐火車出行,當他剛剛踏上車門時,火車正好啟動,他的一隻鞋子不慎掉到了車門外。就在這時,甘地麻利地脫下了另一隻鞋子,朝第一隻鞋子方向扔去。有人奇怪地問他為什麼?甘地道:“如果一個窮人正好從鐵路旁經過,他就可以拾到一雙鞋,這或許對他是個收獲。”
無獨有偶。阿根廷著名高爾夫球運動員羅伯特·德·溫森在麵對失去時,表現的更加令人欽佩。一次,溫森贏得了一場球賽,拿到獎金的支票後,正準備驅車回俱樂部,就在這時,一個年輕女子走到他麵前,悲痛地向溫森表示,她自己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因為無錢醫治正麵臨死亡。溫森二話沒說,在支票上簽上自己的名字,將它送給了年輕女子,並祝福她的孩子早日康複。
一周後,溫森的朋友告訴溫森,那個向他要錢的女子是個騙子,不要說她沒有病重的孩子,甚至都沒結婚呢!溫森聽後驚奇道:“你敢肯定根本沒有一個孩子病的快要死了這回事?”朋友做了肯定的回答。溫森長長出了一口氣,微笑道:“這真是我一個星期以來聽到的最好的消息。”
【經濟學聊天室】
無論是甘地的鞋子還是溫森的支票,對於他們而言都如同潑出去的水,但他們都以博大的胸襟坦然麵對自己的“失”。在經濟學中我們引入了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關於“不可收回”的概念,《漢書·朱買臣傳》中 “覆水難收”的故事足以解釋。西漢時期有個讀書人朱買臣,家境貧寒,但他仍然堅持讀書。幾年時間過去了,他的妻子實在受不了貧寒的生活,終於決定離開他而嫁給了一個家境比較殷實的人。
幾年後,朱買臣出人頭地,做了太守。當他衣錦還鄉時,很多人擠在街道兩旁,他的前妻也在人群中。當她看到朱買臣穿著官服、戴著官帽,威風凜凜地過來時,她不禁為以前離開他而自責,主動上前要求和朱買臣複婚。朱買臣叫隨從端來一盆水,潑在地上,對前妻說:“潑出去的水,是再也收不回來了。”
後來,“覆水難收”便比喻一切都已成為定局,不能更改。其實,“覆水難收”就是一種沉沒成本。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而且不能退票。但是看了一半之後覺得很不好看,此時你付的錢已經不能收回,電影票的價錢就是沉沒成本。無疑,甘地的一隻鞋子和溫森的支票都已經成為“沉沒成本”。
當然有時候沉沒成本隻是價格的一部分。比方說你買了一輛自行車,然後騎了幾天低價在二手市場賣出。此時原價和你的賣出價中間的差價就是沉沒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沉沒成本隨時間而改變,那輛自行車騎的時間越長,一般來說你的賣出價會越低。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比如在前麵提到的看電影的例子中,會有兩種可能結果: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錢,所以應該不再考慮錢的事。當前要做的決定不是後悔買票了,而是決定是否繼續看這部電影。因為票已經買了,後悔已經於事無補,所以應該以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決定是否再看下去。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選擇把電影看完就意味著要繼續受罪,而選擇退場無疑是更為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