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為一個好的演員,必須唱、念、做、打等方麵都有好的表現,還必須將全部精力投入進去。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毫不間斷地去研究、打磨人物內心情感,練習唱腔、身段。即使這樣,也不見得能成為一個好演員。何況那些得過且過,靠混來度日的演員,要想成名,簡直是癡人說夢。
要想成為一個好演員,不僅具備嗓音、形體等先天條件,還要在“四功五法”上有紮實的功底,掌握係統的表演程式技巧,還要求藝術素質全麵,有獨到的創造能力,更要有為藝術獻身的執著精神。正如戲曲諺語所說的那樣,“十年能培養出一個狀元,十年培養不出個好戲子。”話雖直白,但一語中的,一針見血。
四、關於演唱技法的戲曲諺語
“咬字歸韻,尖團分清”“唱好聲韻辨四聲,陰陽上去要分明”“口型錯一線,字音錯一片”“唱念要講噴口,須按五音要求”“唱戲靠聲,聲要靠氣”“快板吸氣淺,慢板吸氣深”。
在演唱中,演員的發聲是由氣息振動聲帶,而後經由共鳴器官共振放大而來。沒有“氣”的運動,就沒有人唱歌的存在。演員的音色、音質、音域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氣息的運用技巧。
演員在演唱時,對咬字很講究。既要咬住,又不能咬死,把握咬字的力度分寸是演唱的訣竅。掌握好咬字的技巧後,演唱時就能做到字音清晰、輕重適度。
“三分天,七分練”“嗓子靠練不靠天”“用喉莫傷喉,練喉勿驕喉”。對戲曲演員來說,嗓音的自然條件是非常重要的,但並不見得嗓音好就一定能唱好戲。還要靠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加以科學的練習,通過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加上真摯的情感去演唱。這樣就會唱得優美動聽。先天條件不好的演員,隻要掌握好科學的演唱方法,通過鍥而不舍的刻苦訓練,持之以恒,就能練成一副百唱不啞的好嗓子。在這方麵最為突出的例子就是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老師,她小時候嗓音條件不好,正是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馬派藝術風格。雖然她現在已有80多歲的高齡了,但嗓音如初,至今仍活躍在戲曲藝術舞台上,並赴北京等地演出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掛帥》,轟動了首都北京。
“聲音是外形,感情是靈魂”“既要字正腔圓,更要唱動人心”。演員在表演時,非常講究聲情並茂。演員要善於綜合運用聲音等外部技巧,準確把握角色的感情,並把這種感情融入真切動人、極富美感的演唱中,以聲傳情,唱出人物、唱出意境、唱動人心,引導觀眾進入劇情,使觀眾身臨其境,產生共鳴。戲曲諺語的種類多種多樣,從藝德到演唱、表演方法到戲曲哲理等,實在太多了。這些諺語經過一代代藝人的傳誦和創造,形成了獨特的戲曲文化,並具有極高的人文哲理內涵。雖說這些諺語的創作者沒有太高的文化,有相當一部分是目不識丁的老藝人,但他們所創造的這些戲曲諺語卻是豐富多彩的,其文化價值、藝術價值非常高。對於我們從事戲曲藝術的人來說,這些諺語本身就是生動的專業格言,特別是對正在學知識、長身體的從事戲曲專業學習的青少年來說,更是一部淺顯易懂的好教材,對整個戲曲界來說,更具有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郭克儉.豫劇演唱諺訣的人文闡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6(01).
作者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鞠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