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開展將美聲唱法融入中國傳統民歌、流行歌曲演唱的教學實踐與創新。我國民族眾多,每個民族由於地理環境、語言習慣的不同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的民歌類型。如果能將“美聲唱法”融入傳統民歌的演唱,讓“洋”唱法為民間聲樂演唱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同時又不破壞民歌特有的風格,就要做到“美聲唱法”與中國漢字的完美結合,在聲音的音色及高音技巧上尋找突破。民歌是民間口頭流傳的歌曲,它的演唱原無定法,語言、表達情感習慣上的相近,使得民歌在演唱的發聲、吐字、行腔習慣上相近,從審美角度看,這就是演唱的韻味,從演唱的技能角度來看,這種相近就是民歌演唱技術性的“準規範”,如由於地域因素形成的一些特殊的發聲習慣、甩腔、拖腔,歌曲中地方方言及語氣襯詞的運用。這些發聲習慣可能不十分符合科學的規範,但正是民歌的神韻所在。美聲唱法對聲音的審美及原則是真假聲的混合,這樣發出的聲音音色更加圓潤、柔和,高音也具有更多的泛音,共鳴效果好。我們可以從聲音的音色及高音技巧方麵借鑒“美聲唱法”的方法及對聲音的審美規範,使民歌的演唱更具科學性,從而延長嗓音的演唱壽命。在曲目的選擇上要根據學生的音色來挑選,如西北各民族地處高原,民歌的演唱高亢,適合高聲部學生演唱,內蒙民歌豪放、悠遠,更適合中聲部演唱。將“美聲唱法”運用於中國民歌的演唱實踐是兩種不同聲音審美、不同語言習慣、不同地域民族風格聲樂藝術形式融合的大膽嚐試。
流行音樂更多是個人情感的抒發,形式自由,演唱狀態自然,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從歐美樂壇古典美聲與流行音樂的融合及我國“美通”“民通”唱法及歌手的出現來看,“美聲”與當代流行音樂元素融合是“美聲”新時期大眾化發展的又一重要方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用“美聲唱法”演唱流行歌曲,可以培養學生開放的心態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具體要做到:“美聲唱法”要借鑒流行唱法中發聲的自然狀態。流行歌曲的演唱多用真聲,歌唱語言的自然能拉近與聽者的距離,產生更多情感共鳴。此外,借鑒一些美聲的發聲技巧,如氣息和共鳴的使用,擴大音量,美化音色,使聲音更具層次性,增強聲音的藝術表現力。運用“美聲唱法”演唱流行歌曲,將數百年來一直局限於古典音樂殿堂中的美聲藝術帶到了時代浪潮之中,這不僅可以使古典美聲獲得更大的市場,而且還會豐富和加強流行音樂的審美價值,為當代歌壇注入新的音樂元素。
第四,開展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傳播“美聲”。目前教學中美聲專業學生大多每天練唱的空間就是琴房,這就導致學生缺乏舞台表演能力,影響歌唱技巧的正常發揮及情感的準確表達,不能給聽者帶來真正“美”的享受。開展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具體形式可以是小範圍組織學生排練一些經典的歌劇片段,根據劇情按聲部分配角色,讓學生在特定的戲劇情節中學會分析角色,加深對角色內心情感的體會;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小型的聲樂彙報,挑選平時課堂上練唱的曲目,把課堂與實踐結合起來,每一次演出進行錄像,事後認真觀看,尋找不足,總結經驗教訓;此外還可以擴大聽眾範圍,在學校範圍內組織實踐演出,向非專業大眾傳播“美聲”,傾聽他們的反應,了解什麼是大眾真正喜歡的“美聲”。
藝術來源於大眾,最終還要接受大眾的評判。古典“美聲”隻有獲得更廣泛的群眾基礎,才能獲得長久發展。作為培養美聲專業人才的高校,教學不能墨守成規,要根據時代發展、市場需要來適時進行教學改革,才能培養知識與能力、技能與思維意識兼備的有用人才。
(注:本文為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美聲大眾化”背景下的高校美聲聲樂教學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2013--QN--503)
參考文獻:
[1]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華樂出版社,2003.
[2]劉慶蘇.音樂戲劇藝術——歌劇,敦煌文藝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責任編輯:鞠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