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皖南花鼓戲音樂形態有主腔和花腔之分⑧。主腔由四平調、扭子調、淘腔等組合而成;花腔的音樂均由民間音樂構成,並始於曲牌聯套體,後衍變為板式變化體。鳳陽花鼓戲音樂源於當地的民歌,以民間花鼓調為基礎,由此派生出民間歌舞、曲藝類型的音樂,構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形態。
從包山花鼓戲與其他花鼓音樂形態的比較分析中,可以看出包山花鼓戲和鳳陽花鼓戲音樂形態的構成方法相似,其他花鼓戲音樂形態的構成各有套路。它們之間有一個鮮明的共同點是始於曲牌聯綴體。現在音樂體製發展不平衡是它們之間藝術構成差異的表現,而主要的差異則表現於它們之間的音樂之源方麵。
結語
包山花鼓戲和其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樣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精神價值、情感因素和文化意識,反映著中華民族的生存狀況、文化心理和風俗習慣,是曆史文化的“活化石”,被稱為“民族記憶的背影”⑨。因此,保護它不僅是要保護其文化形態,更重要的是要對其進行“傳承”。我們應當用科學的方法保護和認識它,用音樂社會學、比較音樂研究的手段研究它,使這一手口相傳的文化鏈得以延續,傳承花鼓戲這一草根的文化品種,使之更好地符合群眾的審美情趣,為民族音樂寶庫添磚加瓦。
注釋:
①周傳家.民族戲曲的活態保護[J].當代戲劇,2007(2).
②陳江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淺析浙江省雲和縣包山花鼓戲的傳承和發展[J].安徽文學,2008(6).
③④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戲曲曲藝》編委會、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1983:124,396.
⑤李榮新.論明清時調小曲的淵源與發展——以“鳳陽花鼓戲”的生成為研究個案[J].北方論叢,2007(3):19—21.
⑥馬小雨.曲牌聯綴總是情——探索曲劇唱腔音樂的聯曲體結構形式[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6(4).
⑦劉正維.論打鑼腔係統[J].黃鍾: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4):69—81.
⑧張冬菜.中國影戲聲腔綜論[J].戲劇,2010(2).
⑨翁敏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民族記憶的背影[J].中國社會導刊,2005(11).
參考文獻:
[1]陳江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淺析浙江省雲和縣包山花鼓戲的傳承和發展[J].安徽文學,2008(6).
[2]時白林.安徽戲曲音樂的源流與特色[J].音樂研究.1993(02).
[3]楊龍英.傳統戲劇的精品打造和品牌建設——以包山花鼓戲《福媽嫁囡》創作為例[J].大眾文藝,2013(05).
[4]何晶.淺析地方戲曲唱腔特點與課堂教學的巧妙融入[J].大舞台,2012(1).
作者係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聲樂講師、音樂係黨總支副書記
(責任編輯:鞠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