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包山花鼓戲與其他花鼓戲藝術形態的比較鑒別(2 / 3)

——湖北花鼓戲的藝術構成主要表現在聲腔的特性方麵,即由打鑼腔或大筒腔為主形成的花鼓品種類的戲曲聲腔,以及由打鑼鼓、大筒腔二者合一構成的花鼓類地方劇種。如楚劇的前身黃孝花鼓戲和荊州花鼓戲、襄陽花鼓戲、遠安花鼓戲等都建立於打鑼腔的基礎上,而荊門、崇陽、通城等地的花鼓戲則以大筒腔為其劇種基本特性的標誌。

——安徽的皖南花鼓戲主要流行於宣城、廣德、郎溪、寧國等區域,鳳陽花鼓戲則流行於鳳陽、蚌埠等市縣區域範圍。皖南花鼓和鳳陽花鼓藝術形態形成的初始時期狀態接近,以民間燈會、歌舞和“地推子”④等構成不同時期的發展階段。

從包山花鼓與其他花鼓戲的比較分析中,可以觀察出它們之間藝術構成的同異關係:包山花鼓戲是純粹從民間花鼓類藝術成長起來的戲曲聲腔劇種,據傳曾從安徽傳入了花鼓調,但這畢竟還是屬於花鼓藝術本體。湖南花鼓戲吸收了川調和打鑼腔。湖北花鼓戲受到皮簧聲腔的影響,安徽各地的花鼓戲也受到湖北花鼓調、河南燈曲及徽劇、京劇等不同聲腔劇種的深刻影響。

另外,包山花鼓戲藝術形式的構成及藝術日臻成功之秘訣,是它攝取了各種以“花鼓”稱謂的民間藝術有益的營養元素,構築起戲曲藝術成長發展的道路。從包山花鼓戲的藝術構成來看,或是從它的戲曲聲腔劇種的發展途徑來觀察,都出奇地反映了它與眾不同的藝術實踐經曆,是戲曲藝術品種構成藝術形態和開拓藝術發展前景的成功之例。

二、音樂形態的比較分析

在包山花鼓戲與其他花鼓戲音樂形態的比較分析中,也可以洞察到它們之間的同異關係。

1.音樂溯源不同。包山花鼓戲音樂源於當地的民間音樂,並與來自安徽鳳陽的花鼓調的音調相結合,構成聲腔劇種的音樂形態。包山花鼓戲音樂取材於民間的花鼓燈舞、采茶舞等民間舞蹈音樂藝術的素材,還將原生態的花鼓曲藝的坐唱音樂也收入囊中,構成了以民間音樂為基礎的,民間舞蹈、曲藝音樂為輔助的,以鳳陽民歌花鼓調⑤為基調的音樂形態。在音樂藝術的形象塑造上,也保留了表演唱、歌舞、說唱等音樂表演藝術的成份,彙集了諸多民間藝術門類音樂之精華,顯現出既有姐妹藝術音樂形象的特點,又不脫離戲曲本體音樂基本特征的風格特性。包山花鼓戲音樂形態組合的主要元素有民歌《花鼓》《十二月花名》《鮮花調》和《鳳陽花鼓調》等,有民間舞蹈音樂《茉莉歌》《篾籬陣》《拜年調》《賀新春》《穿陣》等,有說唱類型的曲調《你打鼓來我打鑼》《鳳陽出了個朱元璋》《打海棠》《鬧湖船》等。

2.音樂體製不同。包山花鼓戲早期的音樂體製屬曲牌聯綴體⑥,現為板式變化體結構,對主要曲調的應用仍有較強的曲牌體套路。湖南花鼓戲的音樂源於民間小調和牌子曲的演唱演奏音樂,加入了民間歌舞音樂形成花鼓戲音樂的主體部分。民間藝人在演出的實踐過程中,吸收融化了打鑼腔和川調的音樂元素,形成了以當地民間音樂為主外來音樂為輔的音樂形態。其中的民間小調由民歌小曲和絲弦小調組合,而絲弦小調即為明清時期當地廣為流行的時調小曲音樂係統。牌子曲以民歌、鑼鼓調組成,構成了唱腔曲牌和文武場曲牌的主要來源。

湖南花鼓自誕生以來音樂體製主要為曲牌聯綴體,現已輔以板式變化體的形式。湖北花鼓戲的音樂以打鑼腔和大筒腔為主軸,受到皮簧聲腔劇種音樂表現手法的影響。打鑼腔是以鄂東民歌、小調為基礎,受清戲影響下產生的花鼓聲腔劇種音樂⑦。大筒腔以大筒胡琴為主奏樂器而得名,而大筒腔的音樂淵源於四川的梁山調。初始階段的湖北花鼓戲以鑼鼓伴奏,並伴以幫腔的形式,構成鮮明的曲牌聯綴體列,後來普遍地過渡到板腔體列的音樂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