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義工服務對加強藝術類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2 / 2)

三、義工服務對加強藝術類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

1.提高藝術類大學生人文素質水平。人文教育包含許多方麵,例如語言教育、文學教育、曆史教育、哲學教育、藝術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內容,大學生義工服務,無疑可以從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麵發揮積極作用,培養學生的愛心意識與奉獻精神。義工服務不同於誌願活動,主要倡導義務性地參與到愛心救助活動當中去,因此,當麵對一些弱勢群體時,能夠極大地激發藝術類大學生的愛心和責任心。通過義工活動,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也得到了快樂、砥礪了品行。

2.明確權利與義務的關係。目前,高校的誌願者們在社會進步方麵發揮了很大作用,這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誌願服務從來都是強調參與主體的自願性而非義務性,這正是誌願者與義工的最大區別。在“自願”這一前提下,學生的參與率難以保證。舉例說明,學校青年誌願者協會要舉辦某項活動,要求從各院係青協成員中選拔,這樣一來,非青協的學生就不能參與,學生的參與麵就會非常狹窄。另一方麵,由於誌願者活動受官方指導,其發揮作用的空間也要體現一定的官方意誌,最終導致了誌願活動更多的是側重於服務重大活動,而一些愛心性、救助性活動則較少。

3.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學校發動學生參與義工服務時,應盡量注重將義工服務的內容與學生的專業技能相吻合,借此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失為一箭雙雕之舉。例如在走進社區、幫助下崗職工或者困難老人時,應組織公共管理類的學生參加;在服務社區病患群體時,應組織衛生醫學類學生參加;在服務農村留守兒童時,應組織教育師範類學生參加,等等。而藝術類學生的專業才能,則可以在許多慰問演出時得以展現。既豐富了弱勢群體的精神生活,又促進了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

4.形成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不可否認,部分藝術類學生相較於同齡人,從小生活條件優越,較為自我,而通過組織藝術類學生參與義工服務,可以讓學生通過切身體驗完成自我教育。義工活動開展得越多,社會的反響就會越強烈,對於教育事業的支持也就越高。這反過來也會激發學生自我認同感的提升,並在高校內形成良好的人文關懷氛圍,最終達到學校、學生、社會“三贏”的良好局麵。

因此,廣泛發動藝術類大學生參與義工服務,讓學生走出校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讓其更加明確自己所要承擔的義務。中國的新生代青少年同樣是生活在物質生活非常富足的時期,加之一直沿用的應試教育模式,導致當代青年普遍缺失社會責任感。在這種情況之下,作為重要的教育主體,高校理應利用好義工服務這一載體,引導藝術類學生追求崇高理想和優秀道德情操,注重靈魂自悟、陶冶情操,從而最終成為具備良好人文精神的人。

參考文獻:

[1]俞芳.職業教育對高校“義工”學分製的幾點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7).

[2]李向前.淺論高校“義工”學分製的實施及其完善——以成都理工大學為例[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

[3]趙子廉,蔣美華.國內影響義工服務發展的相關問題探討[J].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9(1)

[4]範春豔,衛靜芬.大學生慈善義工活動探究——以上海大學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10).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