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將軍掃北(2 / 3)

另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當然就是益州背部的漢中地。由於這裏直接與曹魏的地盤接壤,所以當然就成為左將軍府選定的出兵曹魏之地。

左將軍要魏延出兵曹魏,其真實意圖當然不可能是想要真的北伐。現在的蜀漢,根本就沒有那個實力,同時去打兩場大規模的戰役。左將軍府乃是想要魏延以出動大軍假裝要進行北伐,將曹魏的注意力和他們的主要兵力拖住。

這樣的話,世子劉禪的大軍一旦真的達成消滅東吳的時候,到時候曹魏的兵力已經開入關中地區,根本就來不及及時回師去忽然進攻荊州地區。這樣的話,世子劉禪的大軍對江東的征服作戰也就不再有後顧之憂的。

所以從根本上來講,魏延的軍隊的向北出動,其實就是作為劉禪那邊戰場的一個策應而已。但是他們的作用卻又是如此之重要,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本來,對於魏延這樣驕傲的將軍,是絕對不可能心甘情願去當別人的綠葉的。但是魏延這次在得到了左將軍府的命令,領略了左將軍府的戰略意圖之後,卻很勤快地就接受了任務。畢竟,他深受劉禪的恩惠,而且兩人的交情也是不一般,他當然是要盡心盡力幫忙的。

當然,魏延果然不是個容易馴服的家夥。他的性格跟鄧艾在某種程度上麵極其相似,那就是對功名利祿的執著性的追求。所以,他接下任務之後,一麵傳令全軍開始備戰,並且一定要大張旗鼓地營造北伐的聲勢;但是另一方麵,魏延又召見了他的功曹閻圃,與他進行長達四天的商議。

結果,絕對會讓左將軍府吃驚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了。魏延接受了任務是不錯,開始營造出兵的聲勢以讓曹魏提早得知他的出兵也不錯,但是魏延決定不動假的,他要跟曹魏玩真的。

也就是說,魏延這次的所謂北伐,是要真的出兵而非隻是營造聲勢而已了。

當然,魏延敢這樣做,當然是有自己的理由的。

魏延以漢字太守的名義立刻上書了左將軍府,告訴了諸葛亮和董和他之所以要這樣做的理由。

首先,漢中經過恢複之後,糧草和各種軍械的儲備已經很充足了。就是軍隊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良好訓練的。有了這樣的後勤支持和軍力的支持的話,想要進行一次北伐應該是可以的。

其次,魏延的北伐意圖,應該說目標不是非常之巨大——他這次出兵想要拿下的可不是碗裏的雍涼二州。魏延還是有自知之明的,若是想要拿的話,肯定是要動用整個益州的力量都不一定那得來的事情。所以,他暫時是想要拿下漢中地北麵,秦嶺以北的三輔之地而已,奪取關中最為富饒的地區。一旦漢中的軍隊能夠將三輔地區固守住的話,曹魏的雍涼二州在一兩年的時間之內必定是元氣大傷了。到時候,蜀漢方麵想要拿下雍涼二州絕對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第三,在長安鎮守雍涼二州的是是永州刺史張既。這個人政務方麵絕對是出類拔萃,在武略方麵也是有一手的,但是即使如此也隻是個文士,不是能征善戰的將軍。所以,這樣的人治理千裏之地是可以的,但是魏延直言,張既不是他的對手。

在列舉了以上三點看法之後,魏延的文書裏麵隨即提出了在後世極為出名的北伐名策“子午穀奇謀”。

子午穀,南北縱向走勢,長約在七百裏之間,也就是三百五十公裏左右。它北起如今的陝西省長安縣西南秦嶺山中,南至石泉縣。其北方出口稱之為“子口”,南方出口稱為“午口”。

李白聲稱“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句名詩同樣適用於子午穀。穀內到處是懸崖絕壁,需要采用棧道才能夠通行,因為這裏可是千裏秦嶺山中。秦嶺包括了極其有名的終南山,山勢西高東低,為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資治通鑒》記載:“子午:褒中縣,屬漢中郡,為王莽所通。”

即使道路如此之難走,但是其實魏延的子午穀奇謀,表述起來卻是異常簡單:魏延則會和他的副將龐德親自率領萬餘漢中郡精兵,忽然取道子午穀快速出現在長安城下,一舉拿下長安。最後從背後對潼關進行突襲,完全可以輕易將之拿下,以用來抵擋從洛陽方向趕過來的曹魏軍主力部隊。而另外一隻得到北伐命令的軍隊,也就是現在鎮守陽平關的馬岱的大軍,則是也要出斜穀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