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最迫切的問題就在於,如何解決生產所需的能源問題。
隨著第五代核反應堆技術等新能源技術的開發運用,對於石油等能源的需求量,在全球範圍內,正逐步處於一種逐步減少的態勢,但是,這並沒有減少人們對石油等資源的依賴程度。
戰爭初始階段,每日海軍就已經切斷了中東、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國對中國的石油輸出。中國政府通過加大對伊朗、俄羅斯以及中亞等國的石油進口,勉強維持著。隨著中蘇關係交惡,在這一地區的石油進口,也受到嚴重影響。
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啟動了石油戰略儲備計劃,加大了勝利油田、克拉瑪依油田等內陸油田的開采量。早在上世紀末,在中國政府啟動石油戰略儲備計劃後,中國政府就已經對本國的內陸石油產區,實行了石油回注、禁采等方式,確保在戰時的石油需求,同時,加大了國家蓄油基地的建設,先後在全國各地,興建了幾十個石油戰略儲備基地。這些措施,在戰爭初始階段,有效地解決了美日等國對中國石油輸送渠道的封鎖造成的石油緊張,維護了國內穩定。
隨著戰爭的推移,首先是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基地的石油告罄,緊接著,內陸的石油開采區的石油開采量,也漸漸地難以支撐整個國家的戰爭時期對石油等能源物資的需求。
中俄邊境衝突後,中國政府在教訓了俄羅斯軍隊之後,適時停手,實際上是希望俄羅斯能領悟中國方麵的善意,繼續供應石油,沒想到,俄羅斯政府對於中國政府的善意,並不領情,在切斷本國對中國的石油供應後,利用和中亞等國結盟的條件,向這些衣服在自己身邊的中小國家施加壓力,中斷對中國石油的輸送。
這樣一來,中國的能源進口渠道,除了保留著伊朗這一個渠道之外,基本上全部被堵死。
依靠現在的中美兩國的海軍實力,中國政府想從海上恢複石油輸送,打通海上石油運輸通道,顯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唯一的方式,隻能充分調動一切外交資源,修複和俄羅斯以及中亞等國的關係,恢複這些國家對中國的石油供應。
但是,經過多方努力後,中國政府才發現,俄羅斯這個曾經的戰略盟友,有些時候確實很像一個女人的性格,翻起臉來比翻書還快。而且,這個民族很記仇、也很不講什麼道義。為了支撐戰爭繼續下去,中國政府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了。
在在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政府在提出讓日本國歸還衝繩等領土要求的同時,向俄羅斯和外蒙古,同時提出歸回被占領土的要求。
這一訴求,立刻引起軒然大波。
俄羅斯政府迅速作出回應,領土問題不容商討。
外蒙古也同時發表聲明,拒絕了中國政府的要求。
中亞等國,也在同一時間,發表了類似聲明。
對於這種結果,中國政府顯然是早已預料到了。一方麵通過各種國際法進行法理訴求,另一方麵,中國政府開始著手采取另一種方式,收複被占領土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