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取得的重大勝利,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郭川的興奮勁僅僅維持了幾個小時,又被現實的重大壓力,給削平了。
這一段時間,他有些焦頭爛額了。
前一階段,三峽大壩決口後,郭川和總公司的一般人,相應政府號召,全力以赴參與到抗洪搶險中。
經過數百萬武漢市軍民的共同努力,再加上遊洪湖等分洪區的及時分流,才確保了武漢市在這場千年難遇的洪水中,力保江堤不決口。
在安全度過洪訊後,所有的工作重點,轉入恢複生產建設。
正是在這個時候,三峽大壩被炸毀後的負麵影響,得到了充分的顯現。
徐氏集團的軍工生產受到極大的影響。
電力供應不足是造成這種局麵的主要原因。
相對於政府對國有企業的電力供應的保護政策,徐氏集團完全要依靠自身解決這些現實難題。但是,這個難題,又不是在短時間內所能解決的。
而且,無論郭川使用怎樣的辦法,對於徐氏集團的供電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眼看著軍方的武器製造供貨日期日漸臨近,但是,徐氏集團的各個生產線,依然難以保持滿負荷生產。一旦出現供貨問題,以軍方的嚴厲要求,徐氏集團的武器生產製造商的注冊廠家地位,將難以確保。
郭川也曾想在市麵上買高價油,利用自己的發電係統提供生產所需的電力,但是,成本太高,每生產一種產品,都要帶來巨大的虧損。
如果長期保持這種入不敷出的態勢,徐氏集團遲早要關閉停業,集團內上萬人的生計問題將成為最大的難題。
郭川找過母親,希望郭純能夠利用自己的關係,緩解一下當前的壓力。收效不大。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郭純從關鍵崗位退下來已經有好幾年時間了。以前的關係,漸漸地淡了。她的話,也起不到什麼多大的作用。
坐以待斃總不是事。
看著郭川整天愁眉苦臉,郭純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隻得親自去了一趟北京。
她知道,方紀新會有辦法解決當前的困境。
從北京回來沒多久,很快,中央就下發了關於保護軍工生產的特殊規定,規定明確要求,無論是國營企業還是私營企業,在涉及到軍工生產和軍工服務的生產企業,供電部門一定要組織力量,優先為這些企業提供電力。
這條規定的出台,極大地緩解了徐氏集團的壓力。
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擺在了眼前。
隨著戰局的發展,特別是戰爭的需要,大量的適齡青年和退役軍人,被征召回部隊。徐氏集團因為在招工方麵的特殊要求,員工中退役軍人的比例相當高,隨著這批熟練工人返回部隊,各個生產線上的技術工人迅速減少,已經嚴重威脅到正常的生產組織。
迫不得已,郭川隻能在人才市場上想辦法。
實際情況,遠比他設想的要差,徐氏集團的軍工生產任務,已經很難完成了。
通過對其他企業的摸底,郭川發現,和自己情況類似的企業不在少數。即使是大型國有軍工企業的生產,也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