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散落在絲綢之路上的見證(1 / 1)

散落在絲綢之路上的見證

一件陶俑折射出絲路商旅的艱辛

在城市與城市、驛站與驛站之間,絲綢之路跨越了極其惡劣的地域,道路艱難卻也大大增加了絲路的傳奇色彩,至今令人神往。沙漠、高山、高原、戈壁……種種地勢令駱駝成為“中亞草原沙漠”的主要交通工具。

絲綢之路的起點在中國,終點在羅馬,兩端之間,轉運站無數。這條偉大的中西貿易之路雖然以“絲綢之路”命名,但是絲綢絕不是沿著這條路運輸的唯一的人工製品。無以計數的貨品經過這些艱難的路途來往。

1403年至1405年,在帖木兒帝國的都城撒馬爾罕支持大使工作的岡薩雷斯·德·克拉維約曾寫道:“最好的商品特別是絲綢、緞子、麝香、紅寶石、珍珠和大黃,都是從中國運到撒馬爾罕,據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技藝最高超的工人……中國主要的城市大都(北京)距撒馬爾罕有6個月的路程,其中兩個月要經過空曠的草原……有800匹馱滿貨物的駱駝從大都來到撒馬爾罕。”

“波斯製造”的奢侈品

絲綢之路的暢通,不僅使得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以及各類技術等大量出口,外來文化技藝和貨物也隨之湧入中國,玻璃便是其中之一。相較本土的鉛鋇玻璃,域外的鈉鈣玻璃由於材質獨特,深受中國王室貴族的喜歡。由古埃及、羅馬、波斯進口的高級玻璃器,當時價格甚至高於黃金,是上層人士熱衷的奢侈品。

玻璃碗秉持了波斯薩珊王朝時期玻璃所特有的器形、紋飾風格以及精湛的磨琢工藝。薩珊王朝連同中亞的印度貴霜王朝、歐洲的羅馬帝國並稱歐亞三雄,從這件小小的玻璃碗中,可見薩珊王朝在物質文化方麵的強勢影響力。

封疆大吏墓中的古希臘神話

“胡瓶”最早出現在中原地區大約是十六國時期,是當時人們對西域傳入的一種銀壺的稱呼。這種胡瓶在北朝至隋唐已很盛行,在胡人及駱駝的塑像抑或畫像當中,攜帶或懸掛胡瓶的形象時常可見,是中國與西域諸國經濟、貿易、文化頻繁往來、交流的見證物。

在中國曆史上,由鮮卑族所建立的北周王朝,雖然政權曆史僅存25年,但其統一了北方,為之後的隋唐再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北魏皇族鮮卑拓跋氏的後裔,最後改姓李氏。這件鎏金銀壺的主人李賢,曾多次戎馬征戰,作為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且身處中外交流的活躍時期,生活裏用的、戴的有一些中亞或西亞的進口貨品,算是稀疏平常的事了。通過考古發掘所見,在李賢墓的出土文物中,“進口貨”確實占據了一定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