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一川要去報到了。
吉東博物館位於吉州區岷安路二號,岷安路是吉東很有名的一條路,是在陳原擔任市長後重點擴修的一條道,也算是吉州區的景觀大道。陳原花兩年時間,將原來道路拓寬,過去的四車混合道,變成了如今的八車道,中間設置了隔離帶。
兩邊綠化帶也是重新規劃的,過去綠化帶有倒是有,但多是東一塊西一塊,成不了片,也沒個統一形狀。路兩邊商戶還有小攤販總是你占一塊他擠一塊,日積月累,原來的綠化帶就擠占得沒有了樣子,幹巴巴的,成了城市的痔瘡。
有那麼一段時期,這條路還被改成吉州夜市一條街,雖說熱鬧,交通卻是徹底阻塞了,無法暢通,垃圾遍地,岷南路成了吉州最爛的一條街。
為了徹底改變這條路,陳原下了很大力氣,搬遷走了兩邊十六家單位,其中有三家是過去的老工廠,廠子早已破產,廠區出租給賣水產賣百貨還有賣箱包的,被改造成三家中型市場,更加讓這條街變得擁堵不堪。
如今三家廠子該拍賣的拍賣,該搬遷的搬遷。兩邊又拆掉了不少民居,都是有些年成的樓房,矮、舊,的確影響美觀,住著也實在的不舒服。尤其到了夏天,各家各戶將洗了的衣服晾曬出來,花花綠綠,萬國旗般,懸掛在城市的上空,怎麼看怎麼不是個味。
鄧一川至今還記得,當初跟在陳原後麵挨家挨戶做動員工作時的情景,不容易啊,現今隻要跟“拆”這個字沾上邊,工作難度就會增加十倍、百倍。坐地抬價的,趁勢改建的,私下串聯的,更有各色各樣的反拆遷標語懸掛出來,一下讓這條街變得恐怖,變得帶了血腥味。
鄧一川以前也是對“拆遷”存有不同想法的,認為政府這上麵做得過了頭,對老百姓的利益照顧得少了些。
還有就是城市拆遷改造過於追求大一統,少了個性化思量,少了對這個城市文化的敬重,更少了對百姓切身利益的考慮。
但自那次之後,他不這麼想了。
跟著陳原,鄧一川算是見識了什麼叫百姓的“智慧”。那真是一場鬥智鬥勇的較量啊,陳原考慮的不隻是錢從哪來,穩定工作怎麼做,考慮更多的,是人心咋壞到了這程度?
是啊,人心咋壞到了這程度。
岷安路最終是變漂亮變大氣了。不但路麵拓寬,兩邊路燈全部更換,還楞是拓出兩個小廣場來,容納得下幾千人。一個就在博物館邊上,命名為文化廣場。一個在廣電大樓那邊,開始有人想把它叫作“電信廣場”,被陳原否決了。
地產商曾國富還野心勃勃想讓這廣場以他的公司命名:國富廣場。讓陳原一頓臭罵,問曾國富,你是不是覺得已成地產老大了,腰粗得能把天頂起來了?
一語羞紅曾國富的臉。陳原接著又說:“低調,不管掙多少錢,創下多大的業,都要知道,你不是這個世界最牛的,就算國富發展成萬達那樣的企業,我也不希望你用它來命名什麼街道或是廣場。因為廣場是屬於大家的,不是屬於極個別有錢人的。”
後來這廣場被命名為“陽光廣場”。陳原跟大家解釋說,他希望整個吉東的事業,都能很陽光地發展下去。
可陳原自己最終卻倒在了不陽光上。
世間的事,誰能說得明白。
陳原被隔離審查不久,常務副市長王華偉就開始動議,要給兩座廣場改名。熊百發更是虎視眈眈,想把兩座廣場中的一座,改名為“百發廣場”。
每個人都逃不開他的宿命,每個人也都在竭盡全力,想讓這個世界多留點自己的印記。
人的欲望是永遠填不滿的一個坑。
鄧一川亂想著,腳步已然走進博物館。
樓是新修的,項目是國家立了項的,總投資大約十三個多億。項目剛批下來,還沒開始建,田中和便將原來的館長調到廣電局,擔任正處級調研員,而將伊淺秋提拔到博物館長位子上。
眼前這個龐大的工程,是伊淺秋上任後修起來的,建築商就是百發集團。
伊淺秋也因了這座新建的博物館,在吉東名聲大噪。當然,人們關注的不是這幢在吉東來說相對顯得有點樣子的高樓,而是她和書記田中和的各種傳聞。
女人永遠是因她身邊的男人而出名,世界上不靠男人出名的女人也有,但那種名不招世俗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