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九州烽煙 第一章緣起不正山(2 / 2)

一家三口,出京的時候,沒人押解,無人跟隨,並非是人皇開恩,而是沒人知曉,不正山還有沒有這個地方。

蕭啟山一直喊易慕白為“二叔”,從小在“丹青樓”長大,再路過丹青樓,隻見匾額之上,隻留下青樓兩字。

那一刻,蕭啟山原諒了他,盡管他心中還是咒罵著。

易慕白將他的坐騎“大將軍”,送給蕭啟山,一路上作為代步。

接過那頭黑驢大將軍,蕭啟山頭也不回的踏出了尚京,踏出了他從小生活的地方。

決絕的蕭啟山,憑著一股“傲氣”,走了足足三載,才算是到了極北之地。

三年一過,一家三口也是換了模樣,雖是衣衫襤褸,可心中的怨氣卻是少了許多。

待蕭允兒能出聲喊“父”,他心中已全然不再想,當年的事。

一路困苦,可也順風順水,不算遭罪。

就在蕭啟山感激道祖的時候,看著天際的一團赤雲,心中怒聲滔天。

異象天降。

在目力所及的蒼穹之上,小山般的火雨流石,砸在大地之上。

夜如白晝,天上的那團光暈,持續了一個時辰。

這讓蕭啟山想起了“天降仙山”的故事,立即狂奔而去。

一心想著,五千年前的“九大仙山”,就是天降落下的。

口中念叨著,時也,命也。

樂不可支的蕭啟山,滿心想著“奇遇”或是“獲寶”,一息成仙,殺回尚京,將人皇夏淵末踩在自己的腳下,為蕭家滿門報仇雪恨。

切齒咬牙的蕭啟山,就這樣看到了蕭問道,一父一子,兩眸一對,結下了“梁子”。

蕭啟山將“棄嬰”抱給了於漾柔,一家四口,一起踏進了不正山。

良人,也是在入村的時候,與蕭啟山結識的。

兩人同為“流放之犯”,而且都是拖家帶口的來到的不正山。

在見到良人的時候,懷中也是抱著麻布繈褓,一個女嬰,嚶嚶啜泣。

“這是半夏,我的女兒。”

這是良人看到蕭啟山說的第一句話,蕭啟山隻能指著蕭允兒和蕭問道,介紹了一下。

一見如故,同病相憐。

兩人搭建的屋舍,就隔著一道籬笆牆,良人大多在蕭啟山家中,喝酒吃飯。

不正山中,雖是苦寒,也頗為灑脫。

而蕭啟山與良人在一起久了,總感到他身上透著一個“邪”勁兒。

山中野夫,多以狩獵捕魚為生。

其他的山民,多是捕一些麅子和野兔,而良人扛著回來的不是斑虎就是花豹。

自小,蕭問道就是吃著“虎心豹膽”長大的,在良人的教導下,蕭問道卻是亦正亦邪。

蕭啟山本就是才子,教的蕭問道多為“正道”。

良人教的卻是“生存之道”,何為弱肉,何為強食,何為命中沒有,要強求。

一般人,看著斑虎都是遠遠的避開,而在良人的教導下,蕭問道持著一柄半寸長的小刀,追著斑虎滿山跑。

一來二去,不足十歲的蕭問道早看不上麅子野兔。山中狩獵,帶回來的都是猛獸。

看著院落中,虎骨豹皮,一層一層的摞在家中,無聊之時,便會扯起一張,到武神酒肆換酒來喝。

兄弟兩人,從小就開始靠著“兒子”,混吃等死了。

直到一日,眼看著家中的“虎骨豹皮”,少了起來。

蕭啟山看著在院落中玩泥巴的半夏和蕭允兒,便問道:“道兒,去哪兒。”

良人從外回來說道:“別找了,道兒在不正山的山洞下,悟道呢。”

悟道?

蕭啟山拍拍屁股上的土,來到了不正山的山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