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製度管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5)(2 / 2)

當今時代,是一個超強競爭的時代。一時不經意的鬆懈,可能就致使人被無情地淘汰出局。

壓力無時不在,壓力無處不在,如何克服壓力,戰勝壓力進而利用好壓力,就成了很多從業者和管理者都要麵對的話題。而壓力掌控的適度與否,也正是領導者或平庸或卓越的重大差別所在。平庸的領導者把壓力看成是一種負擔,而卓越的領導者則把壓力看成是一種可以有效運用的企業資源。徹底消除壓力既不可能,也沒必要。

曾國藩在造就人才時,就注意給下屬增加壓力,促其奮進從某種程度上講,李鴻章的成才就緣於此。1859年,李鴻章投奔曾國藩,以圖發展,師生相見,曾國藩十分高興,兩人暢談國家大事,多有相同之處。曾國藩曾多次當眾誇獎李鴻章天資聰明,文才出眾,且胸有大誌,非常人可比。曾國藩打算悉心調教,重點培養他成為國家棟梁之才。但經常的褒獎必然使人產生自滿心理,尤其李鴻章原本就心高氣傲,時間一久,他就有些目中無人,恃才傲物。這使得曾國藩認為有必要煞煞其傲氣。幫他改掉生活懶散、沒有規律的毛病。

因此,剛開始他並沒有給李鴻章分配要職,而隻是讓他做了一個小小的文書,並給他派下大量瑣碎繁重的工作,來為其增加壓力,逼其奮進,腳踏實地為人處世,以完善自己。一次,他把李鴻章叫到身邊說:“你來到我這做事,我有話要告訴你,我這裏隻崇尚一個‘誠’字。”說完就揚長而去。李鴻章理解老師的用意,從此不再抱怨文書之職卑賤,並開始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曾國藩這樣給下屬壓擔子,逼其改掉缺點的做法,使李鴻章逐漸老成起來,心浮氣躁的毛病改掉了,而成為一個思考謹慎、富有條理的賢才,不斷顯示出其才華。這樣,1860年,當太平軍攻破清朝的江南江北大營後,江蘇被占,急需有人保衛上海。這事事關重大,曾國藩見李鴻章已能獨當一麵,就把這副擔子壓在了他的身上,命令他立刻招收精兵五千,奔赴上海。李鴻章沒有辜負曾國藩的良苦用心,他對軍隊了如指掌,對將帥的特點也如數家珍,保證了其用兵的有效性。不久,就帶兵攻打下蘇州府,擴充了軍隊實力。李鴻章最後官至中堂,並因“興辦洋務”在曆史上留名,這不能不說是曾國藩悉心栽培、苦壓重擔、逼其成才的結果。

領導者給下屬臨危授命,發揮下屬潛力是壓擔子的重要方式,但在下屬有不良的習性及習慣上給下屬施加壓力,促其改進,為以後挑重擔打下基礎也是壓擔子的重要方麵。曾國藩為改造李鴻章的高傲性格,讓其從低微的職務做起,並嚴格要求,最終使李鴻章養成了大膽細心、嚴謹周密的作風,成為朝廷的棟梁之才。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條古訓道明一條真理:如果人生活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中,沒有外界壓力,那麼他的生命力就必然會萎縮。同樣,對於員工來說,一旦工作沒有什麼壓力,生活安穩,他們就會滿足於這種安逸的生活而不思進取。這既影響了下屬原有潛力的發揮,使之失去成為最優秀人才的機會,同時,更影響集體事業最大程度的發展。

所以,身為領導者,就要擔起責任,防止下屬得過且過心理的產生,采用給下秘史壓擔子的方法給其增加壓力,以促進其積極進取、不斷超越自我,取得更大的成就。

另外,身為領導者還應該認識到,充滿壓力的環境能使每個人都得到鍛煉,壓力還會使一些員工發揮出更大的潛能。不斷把員工置於壓力環境下,訓練他們,鼓勵他們,讓他們看到積極壓力的益處,並讓他們學會把恐懼變成積極的壓力,這樣既能給企業帶來更高的效益,也能加速員工的個人成長與職業發展。例如,我們可以對失去威脅反應加以引導,使員工積極接受額外的培訓,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或者接受他人的幫助,甚至自願做好調換工作的準備。

但領導者也必須注意到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簡單一味地向員工施壓,不斷提高要求、強化監督,員工遲早會不堪重負,變得負重難行的。有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員工感到“職業壓力很大或極大”。職業壓力過大,員工難以承受時,員工的缺勤率、離職率、事故率等都會上升,而工作滿意度等卻會下降,這些又都會威脅企業長遠、穩定而高效的發展。所以,領導者還要認真評估企業內部的壓力,能夠巧妙地轉移員工壓力,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壓力源,同時對員工加以適當的引導和培訓,改變他們的負重的方式。

適度的壓力會變成動力,高明的領導者總是善於利用壓力來激發員工的幹勁。

管理學課堂:

1、中國曆代的管理者,十分注意激發下屬的幹勁,適當地加大他的工作壓力,用壓力逼出人才!

2、當每個人都有事可做時,整個組織就會呈現出一片繁忙且生機勃勃的景象,個人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效率也會有所提高。但同時要切記的是,施壓要有度。